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大学城频道 > 专题 > 福州大学城巡礼 > 高校巡礼 > 福州大学 > 正文

福州大学:斩获金奖,回馈社会!她的成果长在田野里!

2025-04-13 13:55:54 作者: 来源:福州大学  责任编辑:陈东旭   我来说两句

一举斩获国赛金奖

发表SCI论文8篇

推广技术惠及100余农户

获福建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科研创新、回馈社会

她就是福州大学2024年

“大学生年度人物”陈李云

向下扎根、科研助农向上生长、敢闯勇创

她让实验室的成果

在田间地头绽放光芒

陈李云,中共党员,化学学院2022级生物化工专业博士生,发表国际高水平SCI论文8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项;带领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红旅赛道国赛金奖,实现福州大学在该赛道金奖“零的突破”;首创的新型光动力防治产品“光植安一号”已在多个柑橘基地推广应用,获省市级媒体报道;曾任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组织活动30余场,获福建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福州大学年度人物、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10余项。

化学从不奖励完美操作

只奖励从失败中找答案的人

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获多项荣誉……被众多“title”围绕的陈李云,是同学、老师心目中的“小太阳”——永远充满热情,用自己的能量照亮着身边的人。

“能成为大家口中的‘小太阳’,一部分是我的性格使然,另一部分大概是因为我不会轻易被科研路上的困难打倒。”陈李云说道。

“第一次真正进入化学实验室时,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至今难忘。”实验室里那些“神秘”的仪器——旋转蒸发仪的低温循环泵声、过柱子时玻璃仪器碰撞的清脆声响,还有师兄师姐们口中“剧毒”“易爆”的警告词,仿佛空气都在提醒着陈李云:这里处处是学问,处处需谨慎。

怀揣着紧张的心情,陈李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独立实验。“还记得当时实验方案写了三天,向师兄师姐请教过后才开始的实验,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结尾。”不太顺利的开头让陈李云略感挫败,但陈李云的老师告诉她:“化学从不奖励完美操作,只奖励从失败中找答案的人。”这次的经历让陈李云明白了:失败是实验中最正常不过的东西,成功才是偶然。

陈李云在实验中

陈李云登上期刊的文章

2020年,福建省柑橘协会找到了黄明东教授团队,希望可以开展细菌性植物疾病防治的研究。作为团队中的一员,陈李云和几个同学来到合作试验田——常口村,对当地的柑橘种植进行走访调研。最终,团队从光动力领域找到突破口,探索出了全国首创的绿色环保型农业抗菌剂。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失败。仅仅是力反应中光敏剂的选择和优化这项工作,陈李云及其团队就测试了几十种不同的光敏剂在多种环境下的性能。

“不断的失败意味着要重新思考研究思路,调整实验方案,改进技术细节。也许要查缺补漏,也许要掉头转向,甚至要推倒重来。但我们相信,命运不会亏待努力的人。”在一次实验中,陈李云团队的成员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光敏剂组合,经过反复验证,发现它的效果远超预期。“看似灵感迸发的偶然实则是不断从失败中找答案后的必然,我觉得这是化学对我的奖励。”

陈李云作小组汇报

如今这项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突出优势的新技术,已经被运用于多个柑橘种植基地,陈李云的“太阳光”也照射到了更多的人。提到未来对于“光植安”系列产品的规划,向来敢闯勇创的她侃侃而谈,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未来的计划必然是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继续研发更高效、安全的光敏剂,提高防治效果,让科技惠及更多的人群。

科研人的“实验室”

从不止于楼宇之内

在科研中表现出色的陈李云,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清晰地认识到了从科研走向产学研的重要性,将“实验室”搬出了楼宇之内,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为了快速掌握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陈李云积极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是最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人,通过倾听他们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能直观地把握需求方向。”

陈李云团队与农户合影

“说到‘深入乡野’,其实一开始我是很不适应的。”,田间的蚊虫,夏日的炎热,让第一次下田的陈李云浑身起了疹子。但当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切实帮助到当地农民时,陈李云忽然觉得那些泥泞和汗水都有了意义——科研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突破,更是用所学去真正改变什么。

“除去克服自身的不适应,更大的困难是破除长期使用传统生产技术的农户对新技术的抵触。”面对农户的不信任,陈李云选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耐心解释新技术的原理和优势,并在田间地头示范操作,展示新技术带来的效果,通过实际行动打破二者间的信任壁垒。

陈李云团队与农户交流

在实地走访的帮助下,陈李云和团队成员们将光动力技术首创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上,并在常口村千亩清语脐橙种植基地进行光动力技术生物药技术试用。经过一年时间的小范围试用后,他们发现光动力治疗技术生物药对防治柑橘溃疡病等细菌性病害效果显著。

带着这项研究技术,2024年,陈李云组建“光至橘安”团队,投身于中国大学生(2024)创新大赛。在校赛、省赛以及各种垂直路演中,陈李云作为主讲和答辩精彩发挥,带领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斩获红旅赛道国赛金奖,实现福州大学在创新大赛红旅赛道金奖“零”的突破。

陈李云与团队在中国大学生(2024)创新大赛

2024年暑期,陈李云参与了“产学研助力增质提效,光动力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三明市各地调研,为果农们详细介绍如何辨别各类病虫害、如何选择合适方法进行防治脐橙病害,并耐心细致地回答果农们提出的问题。截至目前,陈李云累计帮扶基地11个,定点帮扶农户超200余天,荣获“福建省优秀社会实践个人”、“优秀志愿者”、“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

科研人的“实验室”从不止于楼宇之内,它可以是田野、病房,甚至任何需要解决问题的角落。“现在回头看,那些曾让我辗转反侧的挫折,反而成了支撑我走下去的最珍贵的‘数据点’。”

用探索

拼凑起世界的地图

在科研、竞赛中追求快节奏的陈李云,在生活上却保持着截然不同的步调。“生活是用来享受的,要停下脚步慢慢地感受,感受人、感受景、感受闲适和自由。”

因此,在快节奏之余,生活中的她热衷于慢节奏的旅游,歇歇脚步去游览大好河山,领略百味风物。旅游中,无论是川西的冷峻,川渝的热情,南昌的温度还是福建的清新,都带给她不一样的感觉。而当被问及热衷于旅游的原因时,她说:“我只是喜欢探索未知。”

在旅游中,她喜欢那些与未知的人们碰撞而出的故事。曾经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她结识了一位蒙古族大哥:“当时我正在骑马,略感害怕,这位大哥主动过来教我骑马的技巧,还一路陪着我慢慢适应。”在这场偶遇中,蒙古大哥给陈李云讲述了草原上的故事,关于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对草原的感情。“他说草原就是他们的根,他们世世代代都守护着这片土地。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园的热爱,这种情感是如此炽热且纯粹。”

这些旅行中的风土人情和人物,都成为了陈李云记忆中无比珍贵的宝藏 ,从中她仿佛摸到了世界的脉络,这些经历也使她相信:世界不是地理课本中色块拼凑的冰冷地图,而是由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凝聚而成的有温度的世界——这些人、这些事又有很多是她尚未探索过的。

陈李云旅行时所摄图片

“世界上有许多因各项因素无法到达的地方,书本是我了解世界的又一途径。”最近的陈李云正在读《乡土中国》这本书,“它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深刻剖析,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农业的社会背景,值得一读。新时代的新青年,仰望星空时获取智慧时,也要脚踩大地才能汲取养分。”

怀揣着对世界的热情,陈李云源源不断地汲取着知识的力量,用脚步丈量着万千世界,也在探索之中,拼凑起了世界和自己人生的拼图。“当你见识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后,你会发现所有困难和给予你困难的人都会是你人生的财富。”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实验室里灯火不熄
田垄间的步履不停
领奖台上的自信从容

是经年积淀所结的果
陈李云用不懈奋斗
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科技创新答卷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
科研的力量
既来自仰望星空的智慧
也源自脚踩大地的担当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