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开成职校:一群“追光者”的职教突围
| 2025-11-19 15:30 来源: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书中的主角就像《沉默的荣耀》里那些地下工作者一样,支撑他们的是信念!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责任与使命,为孩子成长负责,何尝不是一种追光?”近日,惠安县开成职业中专学校第89期教师阳光读书会现场,校长王祖辉就海飞的《追光者》一书,结合时下热点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育。
▲教师参加阳光读书会 这场持续开展多年的读书会,已成为开成教师的精神栖息地。而“追光”这个意象,也是近年来这所职业学校发展历程的最佳写照——从硬件薄弱到国家级重点职校,从被偏见包围到主动赋能乡村振兴,开成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职业教育的价值重塑。 困境中的突围 智能化的安防系统实时监控环境安全,一体化的家电控制中枢可联动调控灯光、窗帘、空调等设备,在“海尔智能家居”实训室里,学生们正专注地调试代码。建筑智能化专业的王文慧老师感慨道:“以前的老设备只能做最基础的原理演示,现在不一样了,这套智能实训系统还原了市场主流的智能家居架构。这改变的不仅是教学条件,更是搭建了学生对最新业态的认知平台,让他们毕业就能快速对接企业需求。”
▲海尔物联网实训基地 十几年前的开成职校,面临着诸多职业学校的共同困境:宿舍不足,实训设备陈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考不上高中才读职校”的社会偏见,更如无形枷锁。 转变始于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借助超1亿元专项债资金,校园里立起崭新的宿舍楼和实训楼,新增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但硬件改善只是开始,真正的变革发生在课堂上。学校的产教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企业请进来,而是深度重构教学体系。建筑专业的“师带徒”模式,让学生从识图、放样到施工全程参与真实项目;古建筑修缮专业聘非遗传承人王世猛大师进课堂,让学生在斧凿刀刻中感受技艺传承的温度。 让王祖辉欣慰的是,看着曾经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在实训中找回自信,在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毕业后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的转变,是对职业教育价值最好的诠释。 温度与改变 职业教育除了教技能,还应该给学生什么?这是在推进专业建设的同时,王祖辉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答案在于“育人”二字。学校构建了“三教·三做·一品评”的劳动教育体系,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干活,而是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公益劳动实践—班级值周管理”三个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理解责任、懂得感恩、学会合作。
▲学校推行“温暖导师”制度 让王祖辉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学生在值周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扫地是小事,现在明白了,把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种认知的转变,比学会任何技能都珍贵。 更深层的温度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学校推行“温暖导师”制度,让每位教师挂钩10名学生。有老师深夜送生病学生就医,有老师自费资助贫困学生,有老师周末陪留守学生过生日……这些细碎的温暖,汇聚成改变学生的力量。正如王祖辉所言:“教育,说到底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从自强到赋能 “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校园内,更体现在服务社会的广度与深度上。”随着发展步入正轨,学校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命题: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区域发展,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学校与埔殊村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面对这一时代课题,学校创新“党建+”模式,以务实行动积极回应:组建“薯香学堂”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乡村孩子开设传统技艺体验课程;成立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以专业技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埔殊村共建实践基地,推动职教资源惠及更多群众。党员教师在89期阳光读书会中汲取的书籍力量与教育智慧,也让服务社会、奉献乡村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当看到我们师生参与设计的乡村文化墙成为网红打卡点,当听到村民称赞‘开成的学生真能干’,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慰——我们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重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惠安开成职校曾碧玲老师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同仁的心声。 追光不停步 “选择职业教育,就是选择了一种慢的艺术。我们要学会等待,相信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这是王祖辉常对年轻教师说的话。从教23年,他经历过困惑、压力与动摇,但每当看到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时眼中的光芒,听到毕业生创业成功回馈母校的消息,收到企业对培养质量的肯定,所有的疑虑便烟消云散。 “只要我们守住教育初心,坚持产教融合,深化育人改革,职业教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读书会临近尾声,王祖辉向在场教师说道。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做那个点亮学生梦想的引路人,在这片深爱的教育沃土上,续写更多温暖而坚定的育人篇章。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