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以“在地国际化”谱写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篇章
| 2025-11-11 10:19 马瑞天 苏琳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中美学生共唱友谊之歌。 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大潮中,一所地处福建泉州的民办本科高校——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简称“泉信”),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在地国际化”办学新路,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富有启示的解决方案。 立足本土 破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范式 如何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摆在国内许多高校面前的现实课题。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回答是:坚定推进“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学校认为,国际化的核心不在于物理空间的移动,而在于教育资源的融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再造。自2019年起,学校与美国宾州滑石大学合作举办的软件工程专业“4+0”双学位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实施。 所谓“4+0”模式,即学生四年学业全部在泉信完成,中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引进美方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资源,由美方选派教师来华授课。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后,可同时获得中美两国学士学位。这种模式实现了“不出国门的留学”,极大降低了国际化培养的经济门槛。 六个共同体 构建中外融合育人新体系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体系。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创造性提出并践行“六个共同体”建设,将国际化从课程引进的浅层融合,提升至育人全过程的深度协同。 共建教学理念共同体。中美两校同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生学籍中美双注册、课程学分互认、讨论式课堂教学、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等,确保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惠及项目学生和泉信学子。 共建教学管理共同体。学校着力打通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共享管理平台,实现学籍、成绩、学分换算等环节的无缝对接。通过引入课程辅修、双导师制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国际化转型,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共建教学科研共同体。中美教师携手开展学科研究,合作开发精品课程,联合编写教材。通过系统性培训,中方教师的教学科研国际化素养快速提升,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国际化打下良好基础。 共建教学资源共同体。项目不仅引进美方课程和师资,还实现了两校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实验资源的共享,有效激发了课堂活力。 共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学校积极借鉴美国高校的相关评价体系,将教学、科研与服务三者统一,引导教师涵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中美教师通过相互观摩、协同教研,实现了教学互学、共同进步。 共建师生家长共同体。项目构建了中美校方、学生、家长多方联动机制。对每位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成长情况实施精细化跟踪管理,实现了多元共治,及时鼓励优秀,适时预警困难,随时保持沟通,有效实现家校共育、中外协同。 三全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学校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项目全过程。 注重英语能力提升。项目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瓶颈,通过入学语言集训、打造“英语学习24小时不断线”环境、建设全英文寝室、开展英语戏剧表演等丰富活动,营造沉浸式语言环境,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坚实语言基础。 注重学生日常管理。从入学前家校联动制定成才计划,到学期末寄送“致家长函”,再到学业实时预警机制,项目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及时介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注重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全天候线上线下督导机制,每周生成教学反馈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和不定期听课巡课。中美质量管理部门联动,通过评教系统、学生座谈会等多元渠道,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注重修为养成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深融入专业教育和实践环节。从新生始业教育到党团主题活动,从言行规范到礼仪涵养,全方位加强学生修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丰硕成果 彰显在地国际化强大生命力 经过6年的扎实探索,软件工程中美“4+0”项目结出累累硕果,充分证明了“在地国际化”模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学业成绩表现亮眼。首届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高达96.5%,美方专业课程成绩A率超过80%,更有77.6%的学生入选美方院校“院长荣誉名单”(Dean's List),展现了优异的学术竞争力。 毕业升学成绩喜人。尽管受疫情影响,首届学生毕业率仍达93%,全部如期获得中美双学位。26%的毕业生成功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知名学府深造,国际化培养成效显著。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项目学生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银奖,实现了学校在该项国家级大赛的历史性突破。 就业竞争力优势明显。毕业生以其国际视野、双语能力和专业素养,受到软件行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欢迎,就业竞争力较强。学校2023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显示,该项目各项指标好评率均居全校首位。 迭代升级 从项目成功到体系引领 2022年,学校与乌克兰艺术大学合作举办的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乌克兰艺术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这标志着学校“在地国际化”实现了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到“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迭代升级。 新机构开设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外方引进课程比例超过54%,核心课程引进比例达69%,外方教师承担核心课程教学时数超过70%。更多艺术学子无需跨出国门,即可享受到乌克兰优质艺术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4+0”模式的辐射效应持续放大。学校将国际化元素全面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教材和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师资引育,通过英语角、国际文化节、国际名家讲坛等第二课堂活动,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国际化校园生态。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践表明,“在地国际化”不仅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路径,更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发展的新动能。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国际化办学成本,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培养了一大批既扎根中国大地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该校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启示,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育人水平提供了借鉴。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