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上10门课也能毕业,你们学校总学分减了吗?
| 2025-10-28 15:52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从2025级开始,我们修订了培养方案,有些本科专业的学分要求比之前最多减少了30个!”这个新学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郭福在开学典礼上宣布。 这并非个例。新学期伊始,北京建筑大学、复旦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通过划定学分红线、学分和课程的“双重减法”、剔除重复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比重等方式缩减毕业所需的总学分。 可以说,目前,压缩总学分已成为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共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不断“精简”本科课程计划,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
▲一名大学生在校园内看书。新华社发 陈礼 摄 过去,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在“赶”课成了不少大学生的日常,这也使得他们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的空间。而学分缩减则是为学生“留白”,让学习这件事不再由学校全权主导,而是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需要强调的是,学分缩减不意味着教学质量降低,学分少了看似是缩小了横向的学习“范围”、减少了学习“机会”,但实际上是拓展了纵向的学习“深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 由此,“减”不是目的,“增”才是关键,而减什么、又该如何增则是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平衡的。比如,在做“减法”上,高校优化重复设置的课程,删减陈旧、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内容等;同时,也通过增设跨学科前沿和融合课程、增加综合运用能力和专业实践的课程积极做“加法”。与这种“一减一加”的课程重构伴随而来的,是教学模式的升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除了缩减学分,多所高校也在改革学业评价方式,赋予学生更大选择空间。比如,北京大学从2025级起在各类学业评价中不再使用绩点,转为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当学生不再需要为了提升0.1的绩点而选高分“水课”,不再过度追求分数的绝对高低,也就有更大的可能和更多的精力转向更多元的领域,比如选修跨专业的课程、参加科研竞赛和学校社团,“把时间花在真正感兴趣的事上”。
▲北大学生在校园里观月 图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其实,不只压减“水课”、改革绩点评价,包括越来越多的高校试点以多元实践成果替代传统毕业论文,都体现出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型,以及在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何种学生上做出的尝试和努力。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用课程填满时间,也并非绩点就代表能力,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当人才培养不再趋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支持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和未来,每个人也就有机会拥抱更多可能。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培养主体,也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在无涯学海中和人生道路上自主前行。 (改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 14版《压减‘水课’、改革绩点评价——学分‘减’了,人才培养该‘加’些什么》作者:王轩尧)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