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大学城频道 > 教育频道 > 头条资讯 > 正文

AI改作业!每班15分钟!那老师……网友吵翻了!

2025-09-28 10:19  记者 林晓婷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这两日

杭州一款声称15分钟

就能改完全班作业的

“AI作业留痕批改机”

引起广大网友热议

“现在AI能不能取代老师改作业”

这一话题

再次摆在网友面前

评论区有支持者

但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

福建目前的使用情况如何呢?

2小时缩短至15分钟

真的被震撼到了

据媒体报道,目前,杭州多个区已率先实现“AI作业自动批改机”全覆盖,单次作业批改时间由平均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杭州二中附属第一学校的老师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赞叹:“有了这个机器后,我们收到作业当天就能讲评,家长当晚就能看到孩子的作业订正情况,效率大大提升。”

试行区的老师们反馈,批改后,后台会生成一份学情报告,精准到每一个学生,比如——这名学生哪些题做错?这些错题涉及哪些知识点?相比之前,他进步了吗?……从大数据中生成错题本和学习建议推送给学生,实现较为精准的“一生一策”。

而在家长群体中,也同样有支持的声音——“孩子马上就能知道解题步骤哪里出了错”“学情诊断报告除了能指出薄弱知识点,还会自荐对应的练习题、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建议和材料”“AI评分比老师更公平”……

还有网友表示,减负并不等于失职,通过科技力量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是对教师群体的人文关怀。一个身心愉悦、精力充沛的老师,必然能更积极、更有创意地投入教学,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AI永远看不懂孩子作文里的

“月亮像妈妈的眼睛”

反对一方表示,AI批改能保证全对吗?如果老师还要去复查一遍,那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也有家长担忧——孩子的字比较丑,AI能识别出来吗?

更有理性的家长分析,客观题可以用AI批改,但主观题AI能胜任吗?能像老师一样读懂孩子字里行间的情感吗?就算AI批改1万份作业只需1秒,但它怕是永远看不懂孩子作文里的“月亮像妈妈的眼睛”。

有网友赞同说,教师的批改不仅仅是打勾打叉,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那些批改过程中的欲言又止、用心良苦、恨铁不成钢、激将法等情感,AI是不会有的。

福建:

使用率不高、范围局限

记者采访福建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老师时发现,AI批改的“重灾区”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误判。

某中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主观题与作文的价值本就在于展现学生独特的思考与个性化的表达,而AI批改往往套用单一的模板,无法真正理解文字的感染力、思想的深度、论证的精妙和独特的想象力。

“比如,一篇用词华丽但内容空洞的作文会得高分,而一篇内涵深刻但语言朴实的作文就会被低估。”这位老师还指出,学生一旦了解了AI的评分标准,在下一次作答时就会迎合AI的标准而拿高分,成绩看似进步了,实则扼杀了真正的创造力。

有网友就问了,如果AI改不了文科的主观题,那改理科题是不是绰绰有余?一位数学教研员给了否定的答案,他告诉记者:“对于一题多解,尤其是巧解,AI可能因为数据不足而判错,不利于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不过,对于批改英语作业,AI就特别高效且精准。一位英语老师表示,学生的英文思维较为简单,用词和表达相对接近或统一,用AI批改的误判率就很低。

因此,福建有些学校在使用AI阅卷或批改作业时,就受到不同学科、不同题型的局限,有的学校明确表示已不再使用AI批改,也有学校仅用于客观题。

“现阶段,AI依然是一把双刃剑。其定位不应该是取代老师,‘人机协同’才是未来的趋势。理想的模式可能是——AI当‘助理’,教师当‘法官’。”厦门某中学校长表示。

对于这场争论你怎么看待?

欢迎评论区

聊一聊~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大学城酷图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