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召开,福建贡献智慧
2025-09-12 15:54 来源:新福建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8月18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以“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教育、科技、企业等领域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分享人机共育、人机共教、人机共学的教育新实践,思考如何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本次大会国际国内嘉宾超过500人,现场参会代表逾2200人。 全球智慧教育领域知名机构与业界精英悉数亮相本次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及6个一类中心(UNESCO Category 1 Institutes)、1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UNESCO Chair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科学联盟(Global Alliance on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for Education)等教科文体系重要机构深度参与。同时,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ALECSO)、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国际教育技术学会(ISTE)等机构成员代表,来自24个国家的32位国际大学协会(IAU)成员代表,以及14位国际学术期刊主编、20种国内教育学期刊等众多国际组织、高校代表与学术出版界领袖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慧教育未来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本次大会主题兼具国际先进性和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意义。他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将其视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他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迭代深刻影响教育,教育数字化是关乎教育强国成败的战略要务。中国正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领域,实施战略行动三年来已带来五大变革:一是改变学生的“学”,通过AI构建公平、智慧、便捷的学习环境,实现“有教无类”,尤其助力特殊教育;二是改变教师的“教”,将AI融入教学全流程,促进优质资源沉淀与共享;三是改变学校的“管”,提升决策精准度与服务水平,推动教育治理智能化;四是改变高校科研范式,在量子计算、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正在改变教育形态,重塑师生关系和学校空间。他介绍了中国提出的智慧教育发展框架“三新”(数字化迈向智慧教育新阶段、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新标准、未来教育变革新路径)和“四未来”(培养未来教师、打造未来课堂、建设未来学校、创建未来学习中心)。最后,他呼吁全球共同努力,超越传统教育界限,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智慧教育新时代。 福建经验分享 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叶育新代表鼓楼区教育局受邀参会,在平行会议“迈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局长报告环节作题为《人机协同下的智慧教育转型——福州市鼓楼区的实践与探索》的特邀报告,成为本次大会展示中国区域智慧教育亮眼成果的重要声音。叶育新副校长深刻剖析技术赋能教育转型的核心价值,提出鼓楼区以破解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困局、打破传统课堂“千人一面” 局限、构建“家校有效协同” 良好生态为实践出发点,在借助人机协同助力智慧教育转型过程中,通过“目标引领,构建以‘1个数字教育底座’‘2个区域级服务平台’‘N个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场景’为核心的‘1+2+N’数智教育新生态”“平台筑基,场景驱动,投资1.2亿打造覆盖全区 32 所学校1600多个班级、服务3300多名教师和近6万名学生的‘鼓教通’家校共育智慧云平台,在‘备—教—学—评—研’全流程探索人机协同深度应用并取得突破” 等举措,收获了 2 件案例入选福建省首批“人工智能 + 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9 件作品入选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优秀案例、2024 年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受检年段和学科均获“十颗星”、荣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等成效;面向未来,今年9月总投资7亿元、涵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的福州延安未来学校将迎来首批学生,该校将依托人工智能实践应用探索人机协同下的未来教育,同时鼓楼区也明确未来需重点跨越“技术深度应用”“数据安全”“数字素养”三道难关,以推动智慧教育转型持续迈向深入,实现从人机协同走向人机共赢。 福建经验分享 福州八中校长陈晨受邀参加会议并在“智慧教育名师论坛”上以《从“全人发展”到“集团共生”:人机协同的“一体三重”育人场域创构实践》为题作主旨演讲,向全球分享数智基础教育的“八中方案”。福州八中以“一体三重”(重情、重导、重实践)教学理念为核心,在人工智能时代升级为“一体三维”育人体系,在数智时代迭代为“一体三重”育人场域,构建起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生态;学校借助“e 吉祥”智慧校园系统和 DeepSeek 数智基座实现教学管理全流程数字化,还创新提出“教师数字素养画像1.0”框架与“教学场景五维重构”模式,并在陈晨校长引领下实现教学模式智能化升级,以“优质教育+”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其凭借深厚办学底蕴、创新育人理念及前沿数字化转型实践,在“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展现了百年名校的智慧教育新范式;未来,福州八中将继续深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在传承与变革中书写智慧教育新篇章,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贡献更多“八中经验”。 福建经验分享 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晓勇以《构建AI位立方体,拓展科教生态圈一思明A教育全链条学用创新路径》为题,介绍人工智能教育“思明经验”。思明区通过构建“AI 课程立方体”多面推进AI教育,计划于2023年完成师生智能素养调研、2025年参与制定青少年 AI 水平测试标准以构建多维测评体系,侧面通过编创《鹭岛AI寻宝记》《智趣玩偶DIY—— 打造专属AI玩伴》等区域特色学习手册、打造“思创杯”创新挑战活动展示平台、融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与 STEM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理念,形成学生能力发展进阶链,底面则聘任63名科学副校长、成立10个科技教育创新工作站、发动170名教师深耕AI教学研究并借力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区建设提升教师AI素养;同时拓展“科教生态圈”实现全场景育人,以“师—机—生”协同重构教学关系形成多个学科教育典型案例,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全场景学习体系并打造72个校外实践基地等学习空间,探索“家校社企”联动机制共建大中小一体化基地、引入科技类机构开设科学社团。经过多年实践,思明区实现学校教育理念从“被动应用”转向“主动创新”、区域教与学模式变革(如演武小学智慧校园云平台成为全省唯一全国推广案例)、学生素养提升(近三年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867个,科普活动辐射32万余人次)的三重突破;未来,思明区将迭代课程体系、拓展生态圈协同辐射,并通过名师带教缩小校际差距,保障每个孩子平等参与 AI 学习。 福建经验分享 泉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殊芳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师”论坛作题为《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的专题分享,系统介绍泉州在AI赋能未来教师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与阶段成效。1.筑根基·强支撑,厚植未来教师成长沃土。泉州市以政策为纲,启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构建“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将出台《泉州市人工智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把教师AI教学能力纳入继续教育必修体系并与职称评审挂钩,同时推进《泉州市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制定;以环境为基,推动“百校创新、千校应用”升级智慧教室与教学平台,助力偏远地区教师开展灵活教学;以平台为桥,打造涵盖1500余万份资源的泉州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五级资源共享。2.精赋能·提本领,锻造未来教师教学专长。通过“5G +专递课堂”“一课双师”模式辐射优质资源,已选派817名优秀教师结对帮扶4071名教师;打造126个教育智能体,借助AI循证系统生成课堂数据分析报告辅助教学;基于多维数据构建教师专属数字画像,明晰成长路径并计划实现教师发展全周期智能化评价。3.聚合力·促协同,拓宽未来教师发展空间。组建100人的 “未来教育智囊团”,将启动“种子教师”孵化计划培育1000名全学科 AI “种子教师”;与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共建数智强师试点,探索教师成长新路径;升级市级一体化平台实现家校师全覆盖,优化智能工具应用并常态化开展跨校共研,还将实施“百千万”行动,明年表彰100所示范学校、1000名优秀教师与10000名积极家长,全方位为未来教师成长拓宽空间、厚植沃土。 福建经验分享 泉州市鲤城区教育局局长叶贻雄受邀出席“迈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论坛,并以《重塑框架:教师驱动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为主题作交流发言,以“识变、思困、谋策”三个维度,分享鲤城区的思考实践。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智技术驱动教师发生多维度变革,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等多重角色演进,教学方式转向“如何促进有效学”“多向共创”“整合数字生态”,专业发展形成开放的“云上共同体”,素养结构新增数据解读力、智能工具驾驭力、精准干预力;但教师也面临能力迭代适配性不足、资源转化难、评价改革滞后、技术效能平衡难、伦理规制缺失的现实困境。对此,需从区域教育治理视角出发,通过建设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打通三级数据接口、引入 AI 助手工具“搭台子”夯实数字基石,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推送研修资源“引路子”做好成长规划,构建四维融合研修混合模式、开展跨校跨区教研“架梯子”创新研训模式,推行“教师数字画像”、建立多元发展性评价机制“开方子”深化评价改革,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创设技术应用良好氛围“护盘子”优化发展生态,助力教师从“适应者”成长为“引领者”,为教师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道路。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