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大学城频道 > 教育频道 > 头条资讯 > 正文

全国一等奖!获奖数全省第一!是这所学校

2025-08-24 18:44  记者 林晓婷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日,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收官,来自全国32个赛区的2253位教师(含团队教师)参加现场赛,参与规模居历届赛事之首。

图源:北京理工大学

其中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教师宋美杰

荣获产教融合地方高校组一等奖

物理与能源学院教师王素云

荣获基础课程副高组二等奖

传播学院教师李岚

荣获新文科正高组三等奖

获奖等级和获奖总数

均居全省高校首位

创下该校参赛以来

历史最好成绩

据悉,本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我省选派的19个教师(团队)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福建省教育厅获赛区优秀组织奖。

图源:福建教育微言

记者了解到,今年大赛覆盖所有本科高校和所有学科门类,设置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7个赛道,分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赛制,是目前参与面最广、含金量最高的教师教学赛事之一。

这一赛事被业内誉为高等教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次福师大三位女教师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海峡教育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获奖教师,今天一起走进她们的来时路——

甘于吃苦 保持“深耕”的定力

“这条路不好走,但我们坚持下来了。”电话那头,宋美杰教授感叹道。回首备赛这一年的心路历程,她用“刻骨铭心”一词来形容。

“那段披星戴月的日子想起来就让人热泪盈眶。学院上下都动起来了,很多老师主动帮忙,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思路的凝练,事无巨细。我的学生常和我一起边吃泡面边改PPT,反复打磨要录制的课程。那种劲儿,就像在打一场教学‘攻坚战’,只为了把最好的课程呈现出来。”比赛前连续一周,宋美杰教授都是在深夜11时后才离开教学楼。

她表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特地给参赛选手开了个“专家诊所”,为他们把脉问诊教学理念。“专家们一针见血,点出我们理念里那些陈旧、模糊的地方,促使我们去深挖、去创新。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回头一看,课程框架一下就亮堂了,新理念就像种子,在备赛的土壤里扎了根,反过来又滋养日常教学,给课堂带来新气象。”宋美杰教授说。站在国赛的舞台上,她的心里充满底气,因为背后有一个暖心的团队。

而这场比赛对另一位获奖者李岚教授来说,是脑力、笔力、精力、体力的全“四力”投入。在2024年11月底的校赛期间,她的父亲突然离世。“父亲是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科学家,是我一生的榜样。能在父亲的母校、此次大赛的承办校——北京理工大学参加国赛并获奖,便成了我的心愿。”李岚教授表示。

怀揣着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学创新的执着,在学校领导、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帮助与支撑下,她顺利入围国赛并最终站在了北京理工大学的领奖台上。“我想这应该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融合AI 鼓足“破界”的勇气

翻阅参赛选手们的获奖项目及内容介绍后,记者发现,AI元素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学创新,是本次大赛的底色。此次参赛经历也深化了我对学科交叉、数字赋能、素养培育的新学科建设内涵的认知。”赛后,李岚教授深有感触。

在思考和梳理参赛课程要解决的难题时,诸多问题摆在王素云副教授面前,而AI技术恰恰为她提供了新思路。

▲学院领导与教学团队打磨课程设计

“在智能化时代运用各种AI创新手段与学科特点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具备跨学科思维的物理教师,是我此次参赛的最大感悟。”王素云副教授表示,在比赛中打磨出的课堂新模式和新技术,是她未来教学路上的极大助益。

▲王素云副教授与学生合影

同样的,将AI技术深度融入也是宋美杰教授及其团队此次获奖项目《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的创新点之一。该项目引入AI辅助舆情分析系统,帮助学生快速锁定舆情首爆点、分析舆情走向,大大提升了效率,也助力团队首创了一条“政产教研”四位一体的新路径,最终在产教融合赛道上大放异彩。

无论是备赛时的默默沉淀,还是赛场上的思想碰撞,三位教师冲刺国赛的故事都精彩万分。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教师,在教学创新的赛道上持续发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注脚。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