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大学城频道 > 教育频道 > 头条资讯 > 正文

这群人跨越山海,只为做这件暖心

2025-04-01 15:42   来源:集美大学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春寒虽料峭,温情却未歇。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关于“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部署,集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资助政策号召,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于2025年新春前夕,组织各学院教师、联动地方政府及校友代表,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暖心之旅——“家校关怀万里行”寒假家访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这项承载着国家资助政策与集园人文关怀的特色活动,已点亮了千余名学子希望的灯塔。今年,他们再次启程,每个学院由2-3名辅导员组成家访小组,走访慰问该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学校共有50余名政工干部深入203位偏远乡镇学生家庭。用脚步丈量责任,以真心传递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寒假家访温情启航 共绘成长蓝图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家访团队已带着沉甸甸的“暖心包”出发。从层峦叠嶂的乡野,到灯火阑珊的城镇;从霜雪凝窗的北国,到柳风拂岸的江南。老师们穿过千山万水,叩响一扇扇家门,与家长围炉而坐。一沓详实的《资助政策手册》,一封手写的慰问信,成为连接家校的“温情纽带”。携手当地政府与校友力量,深入学生家庭,实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集美大学旨在优化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增强资助育人的实际成效。走访中,老师们不仅细致记录每户家庭的经济状况、收入来源,更关注学生的成长细节:书桌上泛黄的练习册、墙上贴满的奖状、父母眼角的皱纹......这些鲜活的画面,让“精准帮扶”四个字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谋关怀、绘未来家校共筑成才梦


老师们实地探查学生家庭情况与实际需求,全面了解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经济收入来源和面临的主要困难,重点讲解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主动送学上门,将资助政策宣传到家。“国家助学金可以覆盖您孩子的学费,勤工助学岗位每月能提供生活补贴......”面对家长忐忑的询问,辅导员逐条讲解政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场启动“应急帮扶通道”;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送喜报、共荣耀,共筑家校和谐桥


家访过程中,学生与家长对学校的关怀与帮助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他们深感学校在家庭经济最困难时期给予的经济援助与精神支持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人心。


同时,学校组织各学院给获得2023-2024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的1342名学生家庭寄送喜报。“同学家长,您培养的孩子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当走访老师将喜报递到家长手中时,简陋的堂屋里响起热烈掌声。喜报里不仅写着荣誉,更附有师长亲手绘制的新年福字。“这份奖励让我相信,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获奖同学曾写信感激道:“我会勇敢向前,因为我的身后永远有母校托举的力量。”字句间跃动的,是爱的传承,更是希望的接力。



这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回归,也是助困兜底,侧重奖优、引导到育人的学生资助格局的深刻体现。通过家访活动,不仅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更让教育回归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本质。每一次的真诚的对话,每一份温暖的关怀,都是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注,也是对教育使命的坚定践行。家访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教育的责任与关爱从未停歇。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学校将继续秉持教育者的匠心与温情,守护每一个学生的梦想,用心托底的同时也用力托举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灵的滋养与人格的塑造。家校共育,是一条需要持续探索与实践的道路。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怀与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用爱与责任点亮每一个学生的未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