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加法”为“乘法” “活化”非遗技艺
2021-02-18 22:23:09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大学城频道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
开栏的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日前,福州市出台《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厚植闽都文化的传承基础,弘扬文化自信,近年来,福州市委教育工委、福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闽都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做了大量的有益实践。2010年起,市教育局就联合我市文化部门在全市中小学校启动开展了闽都文化进校园活动,确定了82所中小学校为非遗传承示范校,明确了闽剧、福州评话等28个项目为传承活动项目。即日起将开设“闽都文化进校园”专栏,为你讲述闽都文化、非遗技艺在福州校园“生根发芽”的故事。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 变“加法”为“乘法”“活化”非遗技艺 在福州有一所学校,2012年就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有1/3的专业属于非遗专业,还有一年一度专属的“非遗节”,她就是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年轻的非遗“传承者”:脱胎软木画班的黄丹,将软木画制成小巧玲珑的“琥珀”,在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上一举夺魁,获评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称号;脱胎漆画专业的林颖同学入选《人民日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百名成材典型”案例;2015年全国首届青年运动会在福州隆重举办,学校非遗专业的学生们用巧手扮靓“漆彩海丝·非遗文化小屋”,以浓郁的闽都传统文化特色亮相首届青运会“华彩文化”长廊…… 软木画技艺传授 构建非遗传承课程体系 培养非遗“活化”的生力军 精美的漆艺作品首饰、手机壳、打火机,可爱的“傲娇娃”寿山石雕,栩栩如生的软木画,带有坊巷元素的便携梳妆镜……多角度多维度,从平面到立体,学生们用自己的作品,尽情展现非遗之美。1月19日,一场历时9天,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兴百年旅校非遗伟梦”为主题的首届非遗艺术节在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完美收官。 首届非遗艺术节活动的开展,不仅面向全体师生,还面向仓山第二中心小学等“联盟校”。“开设非遗专业是闽都传统文化的延续,学校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专业,经过长期打磨,已构建起系统科学的非遗传承课程体系。”校长杨松告诉记者,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每年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学生600余名,他们在校可享受三年学费全免的特殊政策。目前,全校有2800余名学生,共3个专业群23个专业,其中非遗专业就有漆画、脱胎漆器、软木画、寿山石雕、闽菜烹饪、茶艺等7个。依托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该校还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孵化出各项优秀的教学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培养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并努力使之成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非遗“活化”的生力军。 据介绍,该校非遗艺术节旨在鼓励师生依托这个平台,在内容、载体、形式、手段上对非遗文化及技艺进行创新创作,设计并探索契合当下审美的非遗衍生产品,推动非遗文化基因与当代校园文化生活创新融合。“这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兴趣,让文化走到学生身边。只有多管齐下,非遗才有未来。”杨松说。 牵手中小学校 扩大非遗传承面 福州旅游职专牵手中小学校,开展非遗技艺实践活动。 非遗保护应该是整个人群的传承,而不是局部的个体传承。一个领域的振兴,需要足够庞大的基数作为保证。在杨松看来,“传承人群”的概念,不仅包括校内非遗专业的学生,还有校外热爱非遗文化的“种子”。 近年来,福州旅游职业中专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与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苏岚名师工作室”、乌山小学共建启蒙教育实践基地,还联合闽侯荆溪港头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今年,该校与高新区20所学校签订美育战略合作协议,在每一所学校引入一种非遗传承技艺,让非遗在更多校园“生根发芽”。 看起来优美的漆画,没想到工艺那么复杂;貌不惊人的软木画,居然蕴含那么多门道……日前,学校创意画社、漆艺社到闽侯县荆溪港头小学开展软木画、漆画职业启蒙教育实践活动。林琳老师悉心指导,创意画社、漆艺社的哥哥姐姐们热情地“手把手”,帮助孩子们共同实现创意,顺利完成了许多软木画、漆画作品。面对来之不易的“杰作”,港头小学的小学生们不禁感叹:“这是一份特别有意义的新年礼物!” 接下来,该校还将在与各中小学共建共搭平台的活动中,将职业启蒙教育继续深化、发展,共同开发适合职业启蒙教育的校本教材。除了目前开展的漆艺、茶艺、软木画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实操实训课程之外,未来该校还将继续探索更多的诸如烹饪、咖啡潮饮、导游等各种适合小学生体验的专业课程;坚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闽都文化,“活化”传统文化,打造更多的平台,让它们走进大众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我们希望逐步突破传统圈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交织,变‘加法’为‘乘法’,在不久的将来,打开非遗通向当下生活的更多接口,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体会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魅力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并蹚出一条宽途坦道。”杨松说。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