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请家长听完这3课
2020-10-24 20:57:46 来源:福州市网络家长学校、初中生家长 责任编辑:大学城频道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
01 《孩子正青春 父母不纠结》 主讲 ▏吴其旺 课程导语 前不久还黏着爸爸妈妈的孩子,转眼间个头跟父母差不多,嘴巴冒出“不要你管”、关门不沟通、崇拜的明星比父母还亲、过度使用手机、作业拖拉等等,哪一件能让父母不纠结?都揪心了! 放手吧,怕孩子放纵;管教吧,孩子又不听。怎么办? 了解青春期“是什么”,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那样的,管教者,才不会那么纠结,才知道要“怎么办”。 课程大纲 一、了解青春期的三个维度 1.心理因素:成为自己,不得不“折腾” 2.生物因素:提前发育,生理和心理矛盾 3.社会因素:隔代、不一样的青春期压力 二、青春期的典型“问题”及有效管教 1.基础:矛盾的亲子关系 2.身体发育和心理困惑:把“秘密”知识化、正常化 3.关键的中高考与学业困惑:作业拖拉、考试焦虑、不谈学习、睡眠不足等等 4.自我独立和行为规范:关门、抱怨、说脏话、抽烟、一催就生气;父母怎么管? 5.人际关系:孩子需要朋友,怎么又不社交? 6.手机与游戏:父母心中的“痛” 7.家庭系统与孩子发展:后勤基地与孩子远走高飞 8.生命教育与危机管控:热爱自己与冒险自虐 9.核心问题:父母稳定与有效沟通 讲师介绍 吴其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辅导师;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 福建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儿童心理发展专委会副主任; 福州市网络家长学校讲师; 共青团福建省12355平台心理讲师。 02 《浅谈孩子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 主讲 ▏陈祖禄 课程导语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善待孩子逆反心理问题的关注与对策,目前这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现就这个问题,谈谈孩子少年时期逆反心理的三种状态 ——潜伏期、试探期、发泄期。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面对孩子刚步入小学校园,在学习上、群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家长必须加强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生活;遇事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尊重孩子人格,保护他的自尊心;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训斥。通过心理辅导,让孩子茁壮成长。使孩子在“三位一体”教育中熏陶做人。 课程大纲 一、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家长观念,伤害孩子 1.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 教育方法简单生硬。 3. 教育内容单调呆板。 4. 教育观念陈旧压抑。 (二)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二、孩子逆反心理的应对 (一)了解孩子,走进生活 (二)注重事实,耐心劝导 (三)尊重孩子,保护自尊 (四)学会宽容,循循善诱 (五)拟定目标,心理辅导 (六)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寄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种种教育事例启示我们:必须讲究艺术,在孩子心田上播下良种,付出爱心,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并因势利导。犹如琴师弹琴一样和谐地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把孩子们引向阳光大道,纠正逆反心理,让他茁壮成长。 讲师介绍 陈祖禄 中共福州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讲师; 福清市业余讲师团讲师; 福清市关工委宣教科长; 福清市关工委故事爷爷; 原福清市城头学区小学校长。 03 《青春期的困惑与应对》 主讲 ▏陈锦惠 课程导语 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动荡不安的发展阶段,这阶段的孩子会表现出与之前不同的一些心理、行为特点,比如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体验,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更为敏感,更容易做出危险的行为。家长了解青春期显著的心理行为特点,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平稳渡过这一重要的成长阶段。 课程大纲 一、与父母的冲突增加 原因: 1.青春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 2.亲子之间存在观念差异 应对: 1.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意识 2.双向沟通、合作共赢 二、对人际关系敏感 原因: 1.青春期的心理需求 2.青春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思维特点 应对: 1. 引导青少年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2. 提升青少年的社交技巧 三、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增加 原因: 1.青春期生理激素水平波动大 2.青少年面临人际、学习、自身发展的压力 3. 青春期大脑发育状况 应对: 1.帮助青少年管理消极情绪 2.引导青少年对失败事件作乐观归因 3.让青少年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讲师介绍 陈锦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福州市网络家长学校讲师; 婚姻咨询师; 儿童心理发展评估师。 相关阅读 青春期孩子最讨厌的聊天方式大集合,看看你都是怎么把天聊死的! 去年4月份,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男孩妈妈因没能抓住他跪地痛哭……相关视频上传网络后,引起广泛关注,并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据新闻报道,这个男孩,因为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告诉母亲却被训斥,最后气不过才走上绝路。 我们无意指责孩子太脆弱,或是母亲不该在大桥上停车以及没控制好情绪,事实上,该事件对我们而言的意义,更应该是触发我们思考——父母该如何和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很多妈妈抱怨:孩子越长越大,跟家人说话却越来越少。 有时候大人问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行、挺好的”,就再也没了下文。 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挺听话的,但其实他内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长说。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 孩子最讨厌 也是最无用的的聊天方式 目的性太强 很多家长跟孩子聊天时,最后往往变成了说教。比如: 家长:“今天在学校呆的怎么样啊?” 孩子:“今天学了好多新知识呢。” 家长:“学新知识就对了,要多学知识,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砖。” 孩子:…… 家长:“今天过得开心吗?” 孩子:“恩,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特别聊得来。” 家长:“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经常一起玩啊,先把学习搞好了再说。" 孩子:…… 看吧,聊什么都能聊到学习上,本来孩子还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后往往无语的收场了。 其实,家长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他们单方面的一种灌输罢了,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这种方式往往不需要花费家长太多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语言,是最简单省事的。但这种聊天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审问似的让孩子汇报 很多家长在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一路上不断地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情况。 每天都这样问,似乎形成了一个模式,而长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开始模式化:“恩,不错,还可以,挺好的……”这样应付的回答,家长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如果家长一个劲儿地不停问,那孩子恐怕早就烦的忍不住发脾气了吧,更别提好好聊天了。 别以为自己会聊天,家长是这样把天聊死的 别以为聊天多简单,尤其对象是孩子时,面对一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对手,家长们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比如: 孩子:“妈妈,我想跟你说个事儿。”(孩子主动发起了聊天信号) 妈妈:“说。”(有点不耐烦) 孩子:“妈,我想买一双球鞋。” 妈妈:“买什么买?不是有那么多鞋吗。” 孩子:“就给我买一双吧。” 妈妈:“不买,赶紧做作业去!” 孩子:“哼!你不买我就不做作业!” 这样不仅把天聊死了,还激起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何苦呢?如果妈妈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时,进一步询问孩子原因: 妈妈:“为什么突然要买球鞋呢” 孩子:“因为我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了,我要参加比赛。” 妈妈:“那你准备参加什么比赛呢?” 孩子:“我想参加…………还有你知道吗妈妈,今天老师还夸我跑步跑得快,建议我加入校田径队呢…………” 看,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接受孩子沟通的信号,孩子能跟你说的还有好多好多…… 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沟通时,你刚好在忙着,那么宁愿让孩子等一下,也不要着急应付孩子。 保护孩子沟通的意愿很重要! 不要为了聊天而聊天 聊天也讲究方法 学会倾听 倾听不是说家长闭着嘴巴、坐在那里光听就好了,最好的倾听是要有互动,哪怕你一个肯定的眼神,孩子才会有兴趣和你聊下去。 不要表现得什么都懂 有位朋友以机智善辩、见解不凡享誉朋友圈,可是青春期的儿子跟他非常对立,要么不说话,要么开口就吵架。 后来他意识到,问题根源在自己:儿子一开口,往往就被他批得体无完肤…… 他把自己的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大树底下不长草”,不是他的看法不对、不好,儿子才不要听,恰恰因为他太对了、太能了,让儿子显得很“瓜”,结果,儿子就懒得在他面前说什么了。 挑好时间 聊天也不是随时随地就能聊的,比如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电视、玩手机时,家长突然凑过来要聊天,换位思考一下,谁都不愿意被打扰啊,那结果肯定是敷衍了事啊。 所以,聊天时尽量在大家都心平气和,而且没有什么要紧事的时候。如果家长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找孩子谈,那就让孩子先停止手头的事情,认认真真地聊天。 抓住重点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 如果家长谈话抓不到点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见面就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成天将陈词滥调挂在嘴边,孩子不烦才怪! 反之,如果家长平时多观察,积极与老师沟通,多到学校走一走,了解一些真实的具体情况,那么一旦谈话,“某月某日某时某地某事”内容确凿具体,孩子一下子被点中穴位,知道你在真正关注他,也不会狡辩托词了,再继续谈下去效果会截然不同。 适当示弱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提醒自己: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 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家长在沟通中应该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 感受到关系紧张时要收敛并且想办法修复,青春期的孩子情绪爆发时,不能硬来,家长可以适度示弱并进行安抚,等孩子情绪缓和了,再继续讨论有争议的话题。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会有自己的主张,即使家长知道最佳解决方式,也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更不要强迫孩子听取采纳,建议使用发问式沟通。 比如: 你觉得这个事情怎样处理比较好? 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些什么? 你想听听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吗?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纪伯伦在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这样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近些年,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说话之道”的重要性,作为家长,也要学学与孩子沟通时的“说话之道”。 与孩子沟通的前提: 要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谈事说服他; 既指出问题又给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于肯定。 与各位家长共勉!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