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开设校长第一课
2020-05-11 15:03:30 来源: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大学城频道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
5月10日上午, 厦门六中非毕业班年段同学, 迎来了复学前的校长第一课。 花花万物 一切就绪, 我们张开双臂, 迎接同学们回校! 上午8:30,欧阳玲书记校长通过线上直播,和同学们进行空中对话。她以《存敬畏之心、燃报国之情、增成长之悟》为题,结合疫情与同学们分享感悟,共有3551人聆听了此次直播。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精彩内容。 01 ▶于时空浩瀚中,存敬畏之心◀ 要敬畏自然。欧阳玲说:“这次疫情启发我们要更严肃地去认识每一个生命、去理解生活与生态之间的内在关联,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学会敬,也懂得畏。”“只有对大自然心怀敬畏,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敬,不是唯唯诺诺,而是心怀虔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有所不敢。” 要敬畏历史。欧阳玲向同学们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的几次瘟疫,她强调:“真正的智者应该敬畏历史、总结历史、思考历史、借鉴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要敬畏规则。欧阳玲列举了此次疫情中鲜活的事例,强调敬畏规则的重要性。“无论是敬畏自然还是敬畏历史,其要义就是要敬畏自然法则,敬畏历史规律。在学校要遵守中学生守则遵守校规校纪。人人都遵守规则,社会才能够有序的运转,我们才能有序的生活。”她如是说。 02 ▶于英雄大义中,燃家国之情◀ 怀存诚之情。欧阳玲以李文亮医生、钟南山院士为榜样,激励同学们:“我特别希望我们六中的孩子们能像李文亮、钟南山这些英勇的医生一样,心怀赤子之心,存诚之情。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儿,无愧于心。” 燃报国之情。欧阳玲说:“这场灾难也让我们看到了武汉“疫”想不到的美——壮士断腕,顾全大局;看到了中国“疫”想不到的美——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看到了人性“疫”想不到的美——无私慷慨,奋不顾身。”“疫情发生之后,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对这场疫情的防控做出了严密的部署。全国一盘棋,听从党中央号令,初步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疫情防控的初步胜利,离不开无数的无名英雄的报国之情、爱国之行——大灾当前更显中国精神!我们见证了刻在骨里,融入血脉里的中国精神,中国将更加坚不可摧。” 有顾家之情。隔离期间曾有一句话令欧阳玲很感动:“你所谓无聊的家,却是他们回不去的家”,英雄们舍身奉献去为我们争取的安宁,让我们更加明白了要珍惜眼前的平淡,要善待身边的人。她充满温情的告诉孩子们:“请你理解父母的难处,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你的安慰和体谅也许就是家里最灿烂的阳光,能扫去所有的阴霾。”“请你感受父母的焦虑、期盼,你的沟通和坦诚也许就是父母坏情绪最好的解药。”“请你理解师长们的备课的良苦用心。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珍惜同窗的缘分,用积极而平和的心态,互相帮助、并肩作战、共同奋斗。” 03 ▶于世事变幻中,增成长之悟◀ 增使命之悟。欧阳玲向同学们说:“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大数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类文明的辉煌离不开无数次的科技创新、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将有赖于你们,希望这次疫情,能够激发你们的使命之悟,使命之思。” 增自律之悟。同龄人的。欧阳玲展示了三张引人深思的照片:郭翠珠、小通、杨秀花这三位同龄人上网课的模样,激励同学们要自律。她说:“世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你努力的模样。”“唯有不断努力,才有机会摆脱焦虑,才有资格去谈更多选择。”“唯有坚持奋斗,一个人才会脱离懒惰和庸俗的泥潭,成为更好的自己。” 增健康之悟。最后,欧阳玲就复学后做好疫情防护强调以下几点。 1.“自觉主动隔离”,有疫情高发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区后居家或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 2.“异常及时报告”,学生每天自我健康监测,有异常及时报告; 3.“正常方可返校”,开学后,学生无可疑症状可正常返校,如有可疑症状由监护人报告学校,及时就医,痊愈后再返校;这里也想跟家长朋友们说,此时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切不可担心孩子的学习就瞒报体温,教育局专门让家长签订承诺书是要落到实处的。承诺书写了,就要有契约精神,现在信用体系很健全,你对孩子体温不诚信,不排除追究连带责任,包括通报家长的单位,银行信用等。 4.“口罩全程防护”外出全程戴好医用口罩;教育局督查组对高中的督查是调取监控,查看三小时以上的记录,登记每位没按要求佩戴口罩的学生,跟大家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紧紧关联的。请大家理解和配合。 5.“洗手消毒通风”,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众触摸的物品、设施,保持空气清新; 6.“与人相隔一米”与人交往相隔至少一米以上,防止飞沫; 7.“食品熟透食用”卫生,要熟透; 8.“爱护野生动物”,不吃野味,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接触野生动物或其他动物。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延期开学是挑战也是机遇。 相信复学复课后的你们 都有青春最美的模样! 祝愿同学们学习生活中 健康、进步!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