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医大让“红色闽医”文化成为铸魂育人动力
2019-12-02 18:13 来源:福建医科大学 责任编辑:大学城频道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海峡教育报讯 11月14日,姚明珠、薛介民烈士子女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颁发第二批“姚薛奖学金”,并向福建医科大学校史馆捐赠了校友姚明珠的成绩单、毕业证书等7件珍贵文物资料。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福建医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让独特的“红色闽医”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为“双一流”建设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 姚明珠烈士后人向学校捐赠珍贵史料并捐助第二期“姚薛奖学金” 学校供图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福建医科大学的党组织诞生于1940年,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党组织带领师生开展了可歌可泣革命斗争,这些红色历史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今天,把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留存好,是为了在历史中汲取力量,更是为了不忘初心再出发。 全面挖掘、补充、完善学校革命文化资源,策划开展“追寻先贤足迹 寻找第一个党支部”寻访活动,赴北京、南京、温州、厦门、宁德等地对红色历史经历者或经历者的亲属、同事等进行面对面的口述访谈,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在媒体和网络发布公告征集红色历史线索,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雨花台革命历史纪念馆、省档案馆等有关部门查证线索,基本形成脉络清晰、史实清楚、证据充分、内涵丰富的红色闽医文化。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阅览证 学校供图 采访第一个党支部成员张琨同志的儿子张志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学校供图 采访第一个党支部成员林建神同志的发小、同学 学校供图 采访第一个党支部成员林建神同志的堂弟 学校供图 孟琇焘(1913-1949年),又名孟起,号晋之,福建省福州市人。193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夏在内迁沙县的福建省立医学院建立党支部,并任书记。在校期间培养发展地下党员,发动抗战宣传、抗战救护等活动。在校期间,发表《青年学生修养问题》,勉励学生为人民幸福而奋斗。1945年8月任新中共闽江工委委员、宣传部长兼调查委员会书记。其后任城市工作部(原闽江工委)副部长兼区党委社会部部长,1947年8月31日在福州被捕。同年11月被移送南京,在狱中手书“唯死而已”四字,视死如归,坚贞不屈。1949年4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6岁。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革命事迹陈列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供后人瞻仰学习。2019年2月《孟琇焘传》出版。 孟琇焘 学校供图 孟琇焘在闽医院刊发表的《青年学生修养问题》学校供图 龙山会议旧址 学校供图 1947年,孟琇焘参加在闽侯举行的龙山会议(复原创图)学校供图 解放后孟琇焘遗骨迁葬福州文林山革命烈士墓 学校供图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孟琇焘展位 学校供图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孟琇焘传》学校供图 革命烈士姚明珠(1919-1963年)、薛介民(1916-1963年)夫妇。姚明珠曾为福建省立医学院首个地下党支部妇女委员。姚明珠、薛介民夫妇均毕业于福建省立医学院,姚明珠积极参与抗战宣传、抗战后援等工作,品学兼优。1963年,双双壮烈牺牲。 2013年姚明珠、薛介民经国家民政部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墓园。其子女为纪念他们在福建医科大学设立了“姚薛奖学金”,已经发放2期90万元。 姚明珠的成绩册 学校供图 姚明珠的毕业证书 学校供图 生理学会第一届职员名录 学校供图 英雄人物林建神(1919-1982年):福建省立医学院首个地下党支部青年委员,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学校前身,下同)学生自治会成员,积极参加抗日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先后策反9架飞机起义,参与策动“重庆号”“长治号”等十几艘战舰起义,对中国革命解放事业有着特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荣获解放战争勋章。 林建神 学校供图 林建神策动起义的轰炸机 学校供图 此外,在抗战时期,学校的师生积极参加各项抗战救国的革命运动。如发布学生自治会讨汪通电、与全国青年的一封信等重要公开信件,以表达革命意愿、抒发革命情怀;在1937年10月成立战时救护队。在1938年3月组队去沿海参加抗战工作、1939年成立沙县抗建实验民众学校,积极开展抗战的宣传工作。 学校发布与全国青年同学一封信等重要公开信件 学校供图 沙县抗建实验民众学校出席证 学校供图 闽医抗敌剧社自编自导话剧 学校供图 凝练“红色闽医”文化 在挖掘红色史料、保护红色文化的基础上,福建医科大学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充实和做大“红色闽医”资源库。建设校史馆,在馆内设立革命烽火专区,展出孟琇焘、林建神、姚明珠等革命烈士的遗物和革命事迹;把校内主干道以学校首个党支部主要成员孟琇焘、姚明珠等的名字命名为琇焘路、姚薛路,永远纪念革命英雄。 学校首个地下党支部书记孟琇焘的遗像、革命事迹陈列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其遗骸葬于福州文林山革命烈士墓,其先进事迹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有专题介绍;革命烈士姚明珠和薛介民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福州闽侯县龙山会议纪念馆收集了300多件反映龙山会议的史料和史物,对孟琇焘烈士的重大贡献作了详细阐述和展示。 2019年6月6日、10月24日、10月31日分别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档案馆、龙山会议纪念馆等签约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实和做大“红色闽医”资源库。 校史馆里设立的革命烽火专区专题介绍红色闽医 学校供图 校园主干道——琇焘路 学校供图 校园主干道——姚薛路 学校供图 与龙山会议纪念馆签约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学校供图 大力传承红色基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中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释放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是多维发力让“红色闽医”活起来。 学校设立“校史研究课题”,以校史资源的研发和利用为契机,推动学校开展以孟琇焘为代表的革命烈士生平、思想、业绩等的红色文化研究。 组织专家组建“红色闽医”文化研究团队,设立专项课题,继续挖掘“红色闽医”文化内涵。不断整合以孟琇焘烈士为代表的“红色闽医”文化体系,启动《红色闽医》等校本教材的编写。 二是融入教学让“红色闽医”学起来。 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红色闽医”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探索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红色课堂文化。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红色闽医”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 三是多方合力让“红色闽医”亮起来。 学校成立了党委讲师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研究会等机构,以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文脉文化文明相融合打造医学特色文化校园》为载体,将“红色闽医”文化的研究和宣讲纳入各个机构的年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校史馆的文化传承、传播和育人功能,在师生中持续开展“红色闽医”宣传与教育工作。与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龙山会议纪念馆等单位合作举办联展等,让“红色闽医”文化走出校外、走向社会。 学生在校史馆学习学校红色革命历史 学校供图 学校教师赴龙山会议纪念馆学习孟琇焘烈士的光荣事迹 学校供图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