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大学城频道 > 教育频道 > 头条资讯 > 正文

闽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曦谈树人与双扶

2019-11-26 21:56  林密 余姿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大学城频道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有情”立德 “有勤”树人 “志智”双扶


——访闽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曦


■海峡教育报记者 林密 通讯员 余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闽江学院牢牢抓住资助育人这个关键,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闽大校长期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扶的基础上,将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以“有情·有勤”资助文化为资助育人载体,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资助育人模式,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内驱力,将“帮困”资助转化为“育人”资助,引导学生从“受助”转化为“自助”,甚至“助人”,培养有情怀、有情义、有情致、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1月,闽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曦接受《助学专刊》记者采访。

闽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曦近照   学校供图

这是一枚由绿色和白色构成的圆形标志标识。


“你看,这枚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志标识,整体呈古代圆形方孔钱形状,代表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的帮助;圆形轮廓代表圆满、和谐,象征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校园文明环境下成长成才;绿色部分形成‘互’字,寓意广大青年学子自立自强的同时,互帮互助。白色部分形成两只相互牵着的手型,寓意‘有情’牵手,象征资助育人‘助人自助’的理念。”陈曦副书记告诉记者,这枚标志标识出自学校学生之手,蕴含着学校资助工作的“大”理念——资助工作不单纯是物质扶贫,它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只有将“帮困”转化升级为“育人”而资助,让学生从“受助”转为“自助”,甚至进而“助人”,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才能得以实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闽江学院将资助工作格局从原来有专注于单一的经济扶贫的“百千万”助学工程已发展成现在的“有情·有勤”资助育人体系。


“三级”联动 “三维”发展 


搭建稳固的12345资助模式


陈曦副书记介绍,“有情·有勤”资助文化由“有情”资助文化与“有勤”勤工文化两部分构成。以“有情”资助文化“立德”,以“有勤”勤工文化“树人”。“有情”资助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有情牵手、助人自助”,倡导学生互帮互助,引导学生成为有情怀、有情义、有情致的人。“有勤”勤工文化就是为学生搭建13579勤工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提前迈入社会,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级”联动机制:在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学生工作部(处)主抓“有情·有勤”文化的推进工作,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其下属校、各学院学生组织团队(学生勤工中心)具体开展文化系列文化活动的举办和宣传推广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由上而下保障丰富了文化活动的内涵与层次,由下而上保障了文化活动符合新时期学生特点,以喜闻乐见形式吸引学生们主动参与。


“三维”立体发展:从内容轴上看,以“有情·有勤”文化为轴心,展现大学生各方面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从时间轴上看,以每年四月的“有情·有勤”文化月为轴心,集中与常态并存的形式使文化活动贯穿于全年始末;从空间轴上看,以校园为轴心,盘活社会资源,实现学生、高校和社会的三赢。


稳固的12345资助模式:主抓1项工程——“百千万”助学工程;依托2个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拓宽3条渠道——物质扶贫、勤工扶智和精神扶志;保证4方来源——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加强5种结合——常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谈话与调查相结合、他助与自助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资助与育人相结合。12345资助模式全方位地涵盖了资助扶贫与资助育人的方方面面,为“有情·有勤”文化的发展构建了完整完善的资助运作机制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有情·有勤”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校根据新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生成长需要,以‘奖’促长,鼓励发展,构建多样化学生资助体系。在常规奖助学金等资助政策以外,我校设置了每生2万元的全校最高额度奖学金——发树奖学金;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的学业进步奖学金;促进学生继续深造的考研奖学金;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文明养成奖学金;鼓励学生研究探索的创新创业类奖学金。这些各具特色的奖励,从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进一步丰富了我校‘有情’立德,‘有勤’树人的资助理念。”陈曦副书记介绍说。


活动丰富 形式多样


“有情·有勤”资助文化内涵发


“几年来,学校的‘有情·有勤’资助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发展。有内涵解读、宗旨、文化标识、吉祥物勤勤、闽院勤工主题歌《有勤岁月》等,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的创作,又应用到学生当中,让文化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活动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在校园文化中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陈曦副书记介绍说,为健全“有情·有勤”资助文化体系,学校还成立“有情励志学院”。2018年7月,学校组织受助学生赴龙岩上杭开展“携手重温红军路、初心怀抱感恩情”为主题的资助育人红色感恩教育活动,同时举行“有情励志学院”授牌仪式,成立首个班级“星火班”。“有情励志学院”下设各类资助育人特色班级,开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课程,开展诚信、感恩、励志、公益、实践等主题资助育人活动。

有情关爱活动  学校供图

“在‘有情励志学院’平台的基础上,我们打造‘有情’资助文化,目的是树典型、造氛围,助‘立德’。”陈曦副书记介绍,学校以励志故事展情怀,举办三届“有情青春”励志人物评选活动,挖掘、树立并宣传4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典型;以诚信感恩表情义,开展“有情人生”学生资助暨征信知识竞赛、“勤小助”服务队、“阳光诚信、七彩有情”等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以校级励志人物和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力团队,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基础团队,成立“有情青春”励志人物帮帮团、助教帮帮团、电脑维修队等小分队,担任助教、导师等角色,一对一对接,开展学习、生活帮扶服务,以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馈校园。学校还举办两场“有情表达”励志歌曲大赛和励志歌友会,邀请学生身边的校园明星通过演唱、演讲、访谈等艺术形式演唱励志歌曲、讲述励志故事,表达健康的情怀情义与人生态度。


“‘有勤’勤工文化则是重在搭平台、重实践,促‘成才’。”陈曦副书记说,“有勤”勤工文化以“努力打造勤工活动品牌,致力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开展勤工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学生自立、自强,带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资助”走向“自助”与“助人”。


具体做法有:“有勤”兼职招聘会,已举办二十三届校园兼职招聘会,每届为学生提供兼职岗位约1000多个。


“有勤”加油站,为学生蓄力300天职场能量。培训班主要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学生群体,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开展“有勤”加油站技能培训班,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职场实践四个系列培训课程,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勤工知识培训将培训对象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意愿或正在勤工的学生、学生组织团队覆盖到了所有入学的学生,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沙龙、互动等形式传授礼仪、应聘技巧、心理健康、沟通艺术、公文写作、勤工经验分享、知法维权等方面内容,由浅入深,教授同学们求职与职场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已举办十四期“有勤加油站”,62场培训,参与学生达5万人次。


“我的有勤故事”演讲赛,为学生打造5分钟魅力舞台。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培养了90名学生中的“有勤”演说家。这个舞台旨在交流兼职感想,分享勤工故事,传播“有情”正能量。演讲比赛犹如勤工实践学习现场的再现,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求知,在比赛中求知。


“有勤”跳蚤市场,为学生开拓七彩环保新视野。跳蚤市场至今已举办39期。毕业生专场、男生专场、淘书专场、电子产品专场、爱心义卖专场等各种特色专场陆续推出。


“有勤”淘宝街,为学生凝聚9小时闽院繁荣。已举办十四期“有勤”淘宝街活动,搭建学生经营的商品交易平台,学生创业者在统一的管理下,遵守“定点、定时、定物”的原则,在学校思远路上出售自己的商品,满足学生的购物需求的同时,为广大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创业模拟实践机会。淘宝街学生创业者还自发筹集资金,每期活动均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淘金券”近千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爱心帮助,提供生活需求。


值的一提的是——“勤小助”团队。“勤小助”就是“有情·有勤”资助文化孕育下成长的资助志愿者。他们之中有国家奖学金等奖学金获得者、有公益服务意愿的学生、接受过资助政策培训的学生、受助学生等。这些学生组建“勤小助”资助服务队,在假期或入学“绿色通道”等时期开展送政策下乡活动、送政策回母校活动、“有情关爱万里行”精准家访活动等。两年间,加入“勤小助”互助团队的学生230人,已走访本校经济困难学生家庭85个,覆盖30个县市,总行程达约2万公里。“勤小助”是国家资助政策的传播者,他们将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关爱传递至千家万户;“勤小助”是“有情”精神的传播者,他们将“受助”转化为“自助”和“助人”。


“‘有情·有勤’文化是我们学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文化体系理论旗帜鲜明,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载体丰富,并拥有组织机构、资金人员、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的保障,至今已形成较完整体系,开展的活动一年比一年更具规模、更具特色、更具影响力,成为了校园文化的品牌与传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把立德树人的任务完成好,把资助育人的工作落实好,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资助帮扶体系,深化资助育人平台,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陈曦副书记说。


新闻多看点

闽江学院“有情·有勤”资助育人文化获得国家级荣誉6项、省级荣誉52项。学校获得资助育人主题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奖”6项。“校园公益自行车诚信借骑”项目被评为全国高校诚信主题教育“优秀特色案例”,“有情·有勤”资助育人文化曾获福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高校思政研究会学生工作典型经验二等奖、福建省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立项。在培育和树立的学生优秀典型中,有“中国自强之星”提名奖1人、全国“残疾大学生”励志奖1人、全国百名优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人、福建省“最美大学生”1人、“福建励志先锋”提名奖3人,福建省“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电视微言讲活动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学生作品在全国“助学 铸梦 助成才”主题征文系列宣传活动中获奖,获奖征文1篇、优秀宣传画1幅,优秀视频1个。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