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日
- 本周
- 本月
-
教育部:停用“函授”名称!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福州晋安教育人:育人为师 抗疫为士 -
福州教育研究院:筑牢疫情防控“心理长城” -
福州教育人: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
福州市教育局关于部分区域内学校继续开展线上教学的通知
“诗书礼乐”进校园 大学语文要改变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是百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仿孟子的语式道出的一句话,而今之大学,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校有大楼,教学有大师,学生有大志。大楼示其气象,大师立其品格,大志明其境界,所以入大学之门,行大学之道,既为求知,更要养志,立自强不息之志,养天地浩然之气…… 但实际上却似乎相反,而今的大学什么都有,但恰恰缺少了一点大学的精神,为了弥补这个缺陷,高校在人文专业课程之外,加上了“大学语文”这门通识课程。 大学语?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它在培养学习能力、完善人格、改善思维品质、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应该发挥着重大作用。可实际上在大学语文课上,几乎都是这样的场景——偌大的教室中,学生们有的玩手机,有的窃窃私语,只有讲台上的老师在讲诗文、谈鲁迅,但好像总是语焉不详,让人“听不太清”。 一、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已陷入尴尬境地 这样的尴尬境地,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的全国大学语文年会就提出,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具体落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即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但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体育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因为主、客观条件限制,俨然变成对中学语文的一个增补,有人戏称是“高四语文”。 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视"大学语文”,但无论是将其设立为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课,还是一些大学老师将其作为教育科研的大课题,在如今的大学课堂,“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不同意见,近几年来更成为高教改革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争议问题。争议的焦点是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归根结底,除了学生不感兴趣、老师讲授乏陈无味外,人文教育课程开设得不系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日,教育部再次强调:“以本为本”,本科教育要全面回归到培养人的素质上来,大学语文应该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大学语文内容系统化、教师专业化、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学成果能够考量,已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学”已然回归 并受到社会追捧 与之相反,近年来,社会上一些饱含着情感与文化底蕴、国学知识的电视类节目备受欢迎。从前几年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近年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年轻观众对汉语和中国文学文化的热情可谓年年高涨,这说明他们对于母语教育是有需求的。但是为何他们爱看《中国诗词大会》,却不爱上大学语文课?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效仿让大学语文课一样变得引人入胜,在课堂上营造出饱含美好情感的氛围。 三、现有的大学语文体系需要创新设计 有识之士已经发声 笔者认为,让中华优秀传文化进校园,就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或者说必要性地替代。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诗书礼乐……既增长知识,又养育品行,对整个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来说极具必要性。 在既有环境下,寻求内容设置系统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才是大学语文突围的一个角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青少年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让诗书礼乐走进大学语文课堂,正是进一步落实意见精神的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孙丽英也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诗书礼乐”进校园》的提案。孙丽英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党和政府对在青少年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她提出在学校开展“诗书礼乐”教学试点,将“诗书礼乐”教育纳入中华文化课程进行统筹等建议。该提案被多家媒体报道、转载,3天点击率达4000万人次,并引起广泛的反响。笔者在长春市政协同样主题的提案,也获得2017年长春市政协优秀提案。 笔者从中国古代文化先秦两汉教学入手,比较诸子、经史互参、文以载道,致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互联网传播。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角度,将传统文化分为“道——理论、形——艺术、器——物质”三个层面的国学、国艺、国器的“新三国”。将现代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传统的“形”的层面。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梳理上给予逻辑构。强调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的教学:经史子集太学术,琴棋书画太艺术,文博考古太技术,诗书礼乐正适度。 诗书礼乐,是当年孔子教学使用的体系,它的历史依据源于朱熹《四书集注》引《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借,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一语道破:“文章者,诗书礼乐之谓也”。看来,孔子教学,就是以诗书礼乐为体系的。诗书礼乐这个体系,是从孔子教学的经验得到启发,为青少年国学教育,提供的最佳方式。 对于诗书礼乐,笔者认为,除了传统意义上理解为《诗经》《尚书》《周礼》和已经亡佚的古代乐谱外,也可以进步延伸为:“诗是语言的凝练,书是文笔的锤炼,礼是举止的修炼,乐是性情的冶炼”。诗代表中国语言,书代表中国文字,礼代表中国形象,乐代表中国声音。诗书礼乐,正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故事的集中体现,可以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诗书礼乐”正好可纳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长为兼备“诗书礼乐”,可资“修齐治平”,具有人文情怀与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 笔者从事教师工作多年,在长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长春大学、东北师大附中等多所学校的详细调研,整理出“诗书礼乐”相关教学体系,这套体系可迅速移植到大学语文课堂,可一定程度解决人文教育课程在一些院校开设得不系统的问题。 四、“诗书礼乐进中小学”正是核心素养人文教育 诗书礼乐进到中小学课堂,要摒弃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可以根据每所学校、每个年级实际情况和实际水平,进行二度分解,软性着陆,根据学生水平,选定内容,可以量身定做、无缝链接。在中小学,诗文与写作可以交给语文老师,书写规范字交给书法老师,礼与行为举止交给德育老师,音乐欣赏和教育交给音乐老师。 我们可以把这套体系,称为“傻瓜国学”,主要是强调它的简易性,学生可以“清晨诵诗一首、间操演礼-则、午后习字法、放学赏乐一曲、经典日读一页",每周同一内容,可以实现中小学既增量又减负,而且日积月累,习以为常,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可以升华,萃取经典。 试想,弹着古筝、古琴,吟诵古文的课堂,会不会比干瘪的讲授更有意义,更被学生所接纳?前期,本着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教育功能,长春大学网络国学院已与长春市教育局合作成立了“长春大学网络国学院教育分院”,组建诗书礼乐专业师资队伍,在对长春地区15个县(市)区、开发区中小学,开展了全覆盖式的宣传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诗书礼乐进校园大学语文要改变 对于“诗书礼乐”进大学,笔者建议先从地方性省属、市属大中专院校试点,继而可以辐射到外省市及部属院校。 首先可以选择一些有条件的高校成为‘诗书礼乐’走进大学语文课堂的试点。必要时,甚至可以让诗书礼乐进入大学标准语文体系。高校中,可以简化,选择重点,与其他选修课程结合,统在大学语文课堂将以上功能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累成的智慧和正能量,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如果忽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信心保障。 同时,大学生在接受诗中适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这些代表着人类优良文化传统的文章的学习,必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也让自己的思想同其中的人物或论述产生共鸣,从而对其思想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 六、结语 我们经历的,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新时代,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方兴未艾之时,诗书礼乐在中国文化乃至老百姓心目中都有崇高的地位,它在培养中华少年、打造优雅女性、构建书香家庭、实现以文化人的工作中,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提议,大学语文系统教学,要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要引入诗书礼乐的整体课程。让大学语文即叫好、又叫座。 作者简介: 金海峰,系吉林省长春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教卫副主任、长春大学网络国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 邢大宁,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长春大学副教授,资深媒体人 |
-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