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留住乡间那一片琅琅书声!
2025-07-25 17:27 记者 林密 姚兴榕 郑琳琳 曾子欣 罗菊熙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导读 今年6月,《海峡教育报》策划推出“教育·最福建”系列报道。派出多路记者走遍福建东西南北,分别探访了霞浦武平诏安浦城永泰等地最偏远的乡间小学。在福建教育的最远处,我们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今天(7月5日),福建日报8版《深读》栏目整版发布海峡教育报记者撰写的深度报道《“燃灯者”——聚焦我省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展现乡村教师如何扎根一线,在海岛高山点燃“希望之灯”。希望借此引发社会各界对偏远地区乡村教育的关注,大家齐心协力,留住乡愁,留住乡间那一片充满温情和希望的小课堂! 以下是报道全文—— ▲武平县民主中心学校为学生举办集体生日会。 曾志明 摄 ▲海岛教师陈晴洋正在上课。 曾子欣 摄 ▲张承荣在校办公。 (受访者供图) ▲永泰东洋中心小学学生在庄寨里表演中国鼓。 姚兴榕 摄 ▲钟伟荣在给学生讲解。曾志明 摄 ▲武平县民主中心学校学生舞狮表演。 曾志明 摄 核心提示 城镇化浪潮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部分家庭随迁子女到城市就读,导致农村地区适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原本规模较大的村小因生源不足,逐渐缩编为小规模学校。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指不足百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据统计,我省现有乡村小规模学校1433所,在校生4.6万多人。 对于偏远地区的儿童而言,若集中到乡镇或县城上学,可能面临长途跋涉、交通不便等问题,存在安全风险且影响学习效率。小规模学校的存在,能保障这些儿童“就近入学”。 乡村如何留住琅琅书声?守护这些孩子的未来,乡村教师至关重要,他们就是孩子们求学路上的“燃灯者”。 坚守大山的“守望者”、告别城市的“返乡者”、奔赴海岛的“创新者”……乡村教师像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逆行者”,在乡村点燃希望之灯。近日,福建日报教育全媒体中心(海峡教育报)记者分赴省内多所偏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走进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零距离感受他们是如何点亮海岛高山的“希望之灯”。 守望 “乡里人都讲,我们老师比家长更关爱孩子” 6月17日清晨7点,永泰县东洋乡秀峰山上飘着薄雾。 永泰东洋中心小学的门口,校长张承荣早早地到校,站在门口望着学生来校的方向。 这所四面环山、坐落于半山腰的小学,位于福州市永泰县西北部,是离城区最偏远的小学。从永泰城关开车到学校有50多公里,还得在山路上绕400多个弯道。 今年52岁的张承荣自1992年从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毕业以来,一直在东洋乡及永泰各乡镇任教,见证了乡村小学的起起落落。 “我们本部学生数最高峰曾达400多人,加上所属村小学生,共1000多人。”张承荣回忆道,随着东洋乡人纷纷外出务工,每年学生数都在减少。这个学年,东洋中心小学在校生已不足70人。 “当东洋校长之前,上级领导语重心长地跟我讲,你就两个任务:学生能不能守住?老师能不能留下来?”尽管领了任务,但面对现实情况,张承荣的心里也没底。 如今,张承荣每天会在校门口迎接和送别学生。对他来说,早已成为习惯。 6月正是农忙季节,家长们通常四五点就需要出门干农活。为此,张承荣也跟着一块早起。“有的家长把孩子往校门口一放就走了,有的根本没空送,小孩子自己上学会边走边玩,甚至躲到树丛里、河沟旁。我不放心,入校前都要在路上来回查看。” 到了夜幕降临,忙了一天的张承荣又开始了他的“散步”。从学校到街上来回2公里多,张承荣踱着步看看哪个学生还在街上逗留,碰上还躲在小公园里的便劝他们赶紧回家,有时还拐去特殊学生的家里家访。 “这么多年下来,乡里人都讲,我们老师比家长更关爱孩子。”张承荣笑着说。 在大家心中,张承荣操心的事有很多。他不仅关心学生,也关心老师。 “80后”副校长鄢吓妹带着小女儿来学校任教。她的家安在隔壁的梧桐镇,每周要驾车一个半小时在家校之间来回奔波,住宿问题让她犯了难。 为此,张承荣多方奔波。在永泰县教育局的支持下,改造一新的教师宿舍都配有独立卫生间,让拖家带口的老师解决了后顾之忧。 张承荣心里想的是,要真正留住学生,还需要靠优质的教师队伍。要留老师,得安老师的心。 目前,学校共有15名老师,平均年龄32岁。“学校年轻教师多,他们愿意来也不容易,要给他们创造更多成长机会。”为教师的长远发展考虑,张承荣支持青年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鼓励他们外出参加各级各类研训活动。 在东洋中心小学的墙上,有一块牌子——2023-2024学年综合考评全县农村组校第一名。张承荣说,这正是全体教师一起“拼”出来的。 返乡 “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走出大山” 6月上旬的一天,龙岩市武平县民主乡文化康养健身中心挂满气球,武平县民主中心学校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在这举行。 武平县民主中心学校位于武平县西南部的“红四军入闽第一站”——民主乡,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距武平县城32公里。目前在校生79人,留守儿童25人。 “00后”教师钟伟荣是留守儿童生日会的策划者之一。 可爱、有点话痨的她总会在记者问完问题后,真诚地大段输出她的故事。2022年,从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钟伟荣曾在福州一所学校当老师。但是,她始终觉得自己难以适应大城市。 2024年,钟伟荣报考了武平县教师招聘,成为民主中心学校的一名老师,兼任语文和数学课程教学。 来到民主中心学校那一天,她觉得自己冥冥中属于这里。“孩子们单纯简单,让我看到了多年前在农村上学的自己。” 钟伟荣和记者分享道,“我爷爷当年是这附近乡镇的一名乡村教师,从小我也是在乡村学校里长大。在这所学校里,我似乎能找到过往的‘影子’。” 成为乡村教师后,钟伟荣与乡村孩子的距离更近了。 她回忆道,一次课堂中她向学生出题:今天点了3份外卖,第二天又点了4份外卖,一共点了多少份外卖? 然而,难住学生的不是数学知识,却是“外卖”这个概念。讲台下的孩子们看着她问道:“老师,外卖是什么?” 钟伟荣对此感同身受:“就像小时候的我遇到城里来的实习老师一样,听他们讲新鲜的事和大山外的世界,也是这种感觉。” 那一刻,钟伟荣感到很心酸,也坚定了做一名乡村教师的决心:“做老师的目的就是想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见过的世面与孩子们分享。” 一年时间里,钟伟荣也了解了学校里的众多“守望者”的故事—— 53岁的林祖思兼任四年级语文老师与一年级体育与书法老师。自毕业分配到民主中心学校后,任教至今。34年间,林祖思本有机会去城镇学校任教。然而,“把家乡教育搞好”的声音让他坚守在山里;校长卢耀贵也在一次次择校中坚定地选择这所小学……留在大山深处,坚守三尺讲台。在前辈的身上,她看到了乡村教师的热爱。 “正因为山村教师的热爱和坚守,才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世界。我也是受益者。”于钟伟荣而言,这也让她获得了更多坚持的力量。 随着生日会的重头戏——庆生环节的到来,25名小寿星都戴上精美的生日帽,吃蛋糕、收生日礼物。 “生日快乐、生日快乐……”孩子们唱着歌,脸上洋溢着笑容。 “看着学生兴奋的目光,我从这一刻感受到: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走出大山,而是为了回到大山改变大山。乡村教育需要坚守的力量,也需要年轻力量。”钟伟荣坚定地说。 创新 “我想给孩子们不同于以往的课堂” “我拾起一枚海螺/贴在耳边/听见美人鱼用月光织网/每根丝线都闪着珍珠的叹息” “远方的灯塔亮了/像妈妈床头的那盏小灯/闪烁着温柔的光/我对着海浪轻轻说‘爸爸妈妈,我又想你们啦’” …… 初夏宜人,伴着习习海风和声声海浪,一堂别开生面的现场作文课在宁德市霞浦县西洋岛上进行。 19个孩子脚踩沙滩,围坐一圈,面向东海,沉思片刻,诗句便从指间流出。 上这节“诗歌”主题作文课的,是霞浦县海岛中心小学语文老师陈晴洋和四年级的孩子们。该校是海岛上唯一的一所小学,也是距离霞浦县城最远的学校。出岛需要乘船一个小时,再乘车一个小时,才能到县城。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84名学生。 3年前,陈晴洋回到海岛任教后,负责一年级新生的语文课和班主任一职。孩子们的“状况百出”,让这名新手教师手忙脚乱。 海岛上多数居民外出经商或务工,班上的孩子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爷爷奶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会辅导孩子学习,也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陈晴洋无奈地说:“家访的时候,一些老人还欣慰地对我们说,一给手机,孩子就安静玩游戏,很乖的。” 今年28岁的陈晴洋也出生于海岛,对留守儿童的处境感同身受。陈晴洋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阅读课外书、写随笔对阅读基础薄弱的海岛娃是不够的。于是,她便“绞尽脑汁”创新。陈晴洋的语文课,不拘泥于场地,海边、草地、花圃……都可以成为她的教室。 “今天这样的海岛诗歌会就是一次有益尝试。”陈晴洋说。不仅如此,她上课的形式也“花样百出”,游戏、综艺节目、比赛等元素都可以自由加入。 今年春节,《哪吒2》爆火,开学后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在创编故事课上,陈晴洋便以《封神榜》中的哪吒故事为基础,结合《哪吒2》电影的改编,引导大家发挥想象力,进行故事创编。 期末复习课,她看到学生复习时劲头不足,便决定借鉴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的模式进行:把本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做成问答卷。全班起立,答错者坐回原位。最后一站到底的同学,就可以获得老师奖励的小零食。 在陈晴洋的创新下,班里的孩子都渐渐爱上了语文课,甚至还给了陈晴洋“惊喜”。 “祖国是什么样的呢?/是海风鼓起船帆的力量/每片浪花都在诉说——/您托着海岛的方向/是朝阳把渔港轻轻点亮/是晚霞给归舟披上金裳/每一寸沙滩埋着故事/每一粒海盐浸着光芒……” 这首由班上陈靓妍写作的诗歌经推荐后在《海峡教育报》新媒体平台发布,引发网友关注和点赞。 “不同的天气海面风景大不一样。台风来了,天很暗、海很凶猛。艳阳高照时,对面民宿的玻璃窗倒映在水面上,波光闪闪,非常耀眼。”陈靓妍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我平时常鼓励大家细心观察生活,从中取材。靓妍就是从她家窗外看到的风景中获得的灵感。第一次接触诗歌写作,已经很不错了。”陈晴洋说。 “我想给孩子们不同于以往的课堂,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习中快乐成长。”陈晴洋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白净的皮肤。谈到自己的教育理想时,她眼里闪着温润的光。 记者手记 为擎起乡村教育星火者点赞 作者:林密 近期,在海峡教育报“教育·最福建”系列报道采访中,记者奔赴福建省内偏远地区乡村小学,看到了最基层的乡村教师群体面貌。他们之中既有像张承荣一样默默坚守乡村教育数十年的“守望者”,也有像钟伟荣一样义无反顾选择乡村教育的“返乡者”,还有像陈晴洋一样变着花样改变课堂的“创新者”。在一个个乡村教师的故事中,记者感受到的是相似的教育情怀——他们朴实无华,静水流深,只为守护乡村教育的一盏明灯,用热爱点亮乡村学生的梦想。 点亮千万乡村孩子的梦,本就是教育强国梦最动人的注脚。在采访中,我们也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以及乡村发展的滞后性,乡村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师资储备、科学管理水平等“软件”方面还比较薄弱,尤其是人口流失、生源减少,成为乡村学校最大的隐忧。 “乡村学校生源萎缩是必然趋势,但只要有孩子在,我们都会坚守教育初心,让每个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张承荣的话说出了每一位乡村教师的心声。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由一位位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筑就。作为“燃灯者”,乡村教师不仅点亮了乡村学生的未来,也承担着在偏远山村传播现代文明、传承社会主流文化、传递国家意志的重要使命。在为乡村教育鼓与呼时,我们更该为这群托举乡村未来的教育者献上最热烈的掌声。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