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铁饭碗”?400多名大学生受骗!避坑指南→
2025-02-20 17:03 来源:综合四川教育发布、新华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整理 责任编辑:吴琼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花20多万元就能买到“铁饭碗”? 起底涉案金额超8000万元的特大招聘诈骗案 一份看似正规的劳动合同缘何成为诈骗工具?笔试、面试、体检、培训,这些常规就业程序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骗局?从希望到绝望,数百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梦被击碎…… 这是一场持续近三年的特大诈骗案件,400多名大学毕业生受骗,财产损失共计8000多万元,截至案发时,仍有不少人在等待那个遥遥无期的“工作”。 从2021年底至2024年6月,犯罪嫌疑人于某以自己能办理央企、国企等单位正式员工入职为由,伙同苏某等人对甘肃省各市州应往届毕业大学生实施招工、招干诈骗。受害人表示,诈骗团伙有专业的培训机构以及完整的入职培训流程,办公场所也位于高档写字楼内,每个环节看起来都非常正规,因此起初自己对犯罪嫌疑人的说辞坚信不疑。 案发后,兰州警方迅速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取证工作,在所谓的人力资源公司驻地,起获了大量伪造的实习、求职、代理合同,以及用来培训考试的各类试卷。诈骗过程不仅有常规的“入职流程”,一些受害人甚至办理了所谓的“入职”,进入企业进行所谓的“岗前实习”。由于参与了“岗前实习”,受害人认为正式工作的落地胜利在望,事实上,这些环节都是诈骗团伙的精心表演。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事侦查三大队副大队长邱燕平表示,这是自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冒充部委国企央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来,在涉及大学生就业诈骗方面破获的规模较大、组织完善、性质恶劣、具有典型性的一起案件。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该起案件将冒充国企央企和求职诈骗融合为一,并以花钱“请托”为主要非法敛财手段,也暴露出“请托”类就业诈骗的防堵难点。 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海娟表示,广大求职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盲目追求“编制”,要综合考虑工作内容和自身职业规划,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防诈防骗意识,不轻信“高薪”等招聘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支付相关费用。 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啥? 这份求职 “避坑指南”收好! 警惕“黑中介” 是指某些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 求职者要核实中介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警惕“假兼职” 是指某些诈骗人员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金融诈骗。 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 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和支付宝密码等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警惕“乱收费” 是指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 求职者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 入职体检通常都是要求求职者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用。 警惕“扣证件” 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业务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个人证件原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 需要提供证件复印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 警惕“培训贷” 是指某些培训机构将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 求职者要增强辨别和防范意识,参加培训前一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二要看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三要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 同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材料,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警惕非法传销 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求职时,可到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诚信规范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求职。 找到意向工作信息后,要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友沟通情况冷静听取他们的意见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接到招聘邀约后及时上网核实相关信息,特别是要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该用人单位注册或者备案情况,若查不到相关信息就说明该单位可能不存在。 投诉渠道 拨打12333热线电话进行政策咨询或投诉 直接向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举报投诉 如被拖欠工资,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通过该平台反映欠薪问题 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