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2024-12-26 15:2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硕思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12月24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版刊发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谢潮添署名文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具有“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等方面的教育强国,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这些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必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不断提升教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牵引 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应对国内外发展局势而采取的前瞻性、系统性的治理模式与总体方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三大战略”的集中交汇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高校的时代责任。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要紧密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核心使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之间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以教育强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高校要以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为核心驱动,构建基础科学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相互促进的创新生态体系,在量子信息、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构建高质量学科体系,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平台设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人才。 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教育通过持续提升劳动能力、改变劳动者的劳动形态,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发挥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要以基础教育为基点、以高等教育为龙头,充分彰显和发挥大学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投身关键技术攻关,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核心技术,以高质量教育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人才培养是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围绕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从而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塑造主体力量。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高校办学定位、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使教育、科技、人才形成合力,不断提升高等学校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一方面高校要聚焦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完善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机制。新时代以来,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布局聚焦网络安全、碳中和未来技术等学科领域,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持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在新征程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科跨界融合、交叉复合,促进文、理、工、农、医学科间的广泛交叉与深度融合,培育具有一定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努力建设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学术高地和一流学科。 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高校的组织形式创新,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与公平,激发学校的内在驱动力和师生的潜在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面向未来中长期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高校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以制度创新培养掌握未来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领军人才。以未来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新型科研机构面向新兴交叉学科和领域,更注重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和新兴技术挑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不仅在办学方向上聚焦科技创新的最新趋势,同时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突破部门和行业的藩篱,统筹集聚创新资源优势,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科技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关键举措。 产学研深度融合首先要求高校面向未来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由政府、学校、企业等社会各方共建共享共赢的现代产业学院。高校的科研成果必须瞄准国家战略、人民需要和市场需求,才能完成研究、实验和运用的三级跳,转化为经济价值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校要积极探索教学科研与知识运用、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端产业发展融合为一体。在遵循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对接企业关键技术发展,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推动学科建设始终与行业或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相协同,以制度改革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产学研深度融合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是人才培养的试金石和主战场。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等教育强国高度重视在产学研融合中培养人才,高校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专业的新聘用教师有超过一成来自产业界,超过六成的人工智能博士在2021年选择进入企业,是进入学术界人数的两倍以上。高校要不断调整办学机制体制,科学布局产学研融合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特别要加强与央企、行业领军企业的协同创新,激发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积极参与领军企业牵头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在共建共享基础上实现全方位参与协同育人,着力培养造就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动能和人才支撑。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