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扬帆再出发!重庆科创职业学院30周年校庆启动仪式举行
2023-05-28 00:31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责任编辑:李晨曦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三十年的春华秋实,风雨兼程;三十年的开拓进取,砥砺沧桑。2023年是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建校30周年。5月26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举行30周年校庆启动仪式,正式发布校庆标志系统(LOGO)及系列活动安排,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现场为科创送上祝福。 30年教泽绵长“育桃李” 贡献西部职业教育“新样板” 1993年,四川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永川培训中心成立。1995年,培训中心设立中专部重庆电子信息工程学校。2001年,重庆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与重庆社会大学合并成立重庆社大信息工程学院。2005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2008年,学校升格更名为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如今,学校已建成重庆市优质高职院校,入围重庆市“双高”建设单位。 光阴流转、弦歌不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筚路蓝缕,薪火相传,3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 创办30年来,学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党建领航、内涵发展,践行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始终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提质扩容、增值赋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孕育出“忠诚教育、乐于奉献、励精图治、敢为人先”的科创精神,为国家输送了10余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0年开拓进取“谋路子” 探索科创特色育人“新范式” 学校秉承“扎根永川,立足重庆,服务西部,辐射全国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四双”发展(即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智慧名城、智造重镇”“双智”建设,永川“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双基地”建设,永川“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双高强区”建设)。 2003年,学校首创“3+1”育人模式,率先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拓展技能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校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为总揽,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努力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4大“智能”专业群(智能信息、智能制造、智能车辆和智能建造)和服务高品质生活的4大“智慧”专业群(智慧财经、智慧教育、智慧康养和智慧创意),八大专业集群以“人工智能+”为驱动,构成了“π”型专业集群。 多年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不断探索和实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一群一院一基地一企业一品牌”的“五个一”协同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30年踔厉奋发“建专业” 构建“五个一”协同育人“生态圈” “五个一”协同,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以“双驱动、六协同”模式建立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专业群建设发展。 学校根据八大专业群,以群建院,建设八大专业二级学院,并配强配齐专业管理人员,其中,“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两大专业群,被列为重庆市“双高”建设专业群。 根据“西部一流、国内领先、产教融全、国际合作”的建设思路,学校还为八大专业群规划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筹资投入上亿元,打造 “西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西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一方面,学校按照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针对岗位群,以群引企,每个专业群引入行业龙头企业,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按照“深化六协同、打造六基地”的实训基地建设框架,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与科大迅飞、长城汽车、华中数控等知名企业建成 6个产业学院。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深化六协同、打造六基地”,推进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关键办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个一”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模式的推行,实现了以群建院,以群建基地,以群引入行业龙头企业,以“人工智能+”为驱动,在专业群实训基地基础上,形成了专业群新业态、新应用场景。 得益于“五个一”协同育人“生态圈”,如今,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在全国同类高校排名第一,电子信息大类在全国排名第二,土木建筑大类在全国排名第十;教师创新能力在全国同类高校排名第七;在2023年重庆市双高建设中期绩效评估中,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两大专业群均获得“优”的好成绩。 学校30周年校庆是全体科创人的共同节日,也是科创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借此契机,学校将积极主动践行“五个一”协同发展,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双高”建设的强大动力,持续提高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优化专业群布局,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着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创建职业技术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