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一体贯通,以科技创新扛起自立自强的“重医担当”
2023-05-24 00:20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责任编辑:李晨曦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抓好科技创新、实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是一道“必答题”,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坚持围绕学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四个面向”,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机遇,以“转化医学”“整合医学”“人工智能与数字医疗”为引领,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管”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各级各类纵、横向课题的高质量开展,加强与生物医药企业深化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工作成效显著。 5月22日下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医科大学,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实地打探重庆医科大学如何推动产学研用一体贯通,为“健康中国”建设扛起重医担当。 揭榜挂帅培育英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持续争先发展的动力源泉。 所谓“揭榜挂帅”,就是能者上、智者上、谁有本事谁上,从实质上看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的一种科研课题分派机制和激励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揭榜挂帅”招贤纳才,讲究百花齐放的宽度,重视培养教育的温度,增进德才兼备的厚度。 近年来,学校围绕高水平自由探索先后启动了2个“揭榜挂帅”计划,包括2021年7月启动的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计划,以及2023年4月刚启动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计划。主要是通过长周期、多维度稳定支持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学科带头人以及科技领军人才围绕生物医学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加快培育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抢占国际前沿制高点,努力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必须牢牢坚持基础研究主阵地不动摇,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动基础研究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要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敢于闯入科研无人区,坚持做从“0到1”的研究,努力在重大原始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科技创新的新征程中,一定会涌现出无数的平凡英雄。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计划,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能持续为早日建成双一流和高水平的研究型医科大学注入创新活力,为支撑西部科学城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种子基金精准灌溉,资金“活水”点智成金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多措并举加快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等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为优化大学周边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大学科研成果转移转化,2019年,环重医创新生态圈项目正式签约。作为全市首批6个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建设之一,该项目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布局科学、特色鲜明、整体协同的创新创业体系,聚集技术、人才、高校、企业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点智成金,少不了资金“活水”的精准灌溉。而一提到“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人们都会条件反射想到创投基金。 为支持大健康领域具有良好市场和产业化前景的早期科技型企业,重庆医科大学联合渝中区政府及市科技局,设立1亿元“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创新创业种子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大健康领域具有良好市场和产业化前景的早期科技型企业,最终实现引进和培养一批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团队,孵化一批以解决临床重大需求为宗旨的生物医药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科技型企业,从而助推“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工作,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学校年度重点工作,种子基金面向全球遴选医学类创新项目,已有40多个项目入库,12个优质项目通过了投决会。目前,种子基金已经在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重庆其他高校及生物医药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此外,学校结合科研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及收益分配实施细则、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及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系列文件,鼓励、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出台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离岗期限最长可达6年,离岗创业期间学校保留其事业单位编制;支持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等,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激发教职工创新创业活力。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成果转化优质生态 1、2、3……短短3秒,被置于水面上的有机玻璃板就瞬间融化,可当实验人员将手放到玻璃板下方,却毫发无损。 这是魔术么? “不,这是聚焦超声治疗技术,是我们的原始创新。”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智彪教授底气十足地说,这项技术已研究了30余年,让我国在高强度聚焦超声领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据了解,王智彪教授所在的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用”一体化管理,以国际领先的超声治疗技术为主线,围绕强声学与声学效应、多模态影像监控与智能精准治疗、超声治疗临床研究与大数据三个研究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立地、顶天”的科学研究,坚持原创医疗设备服务人民生命健康,持续保持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自1988年以来,王智彪教授带领团队在超声治疗技术领域坚持走原始创新之路,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秉持“诊疗——让病人受伤害更小”的初心,坚持医、工融合,将美国人提出用聚焦超声从体外向体内治疗疾病的梦想变为现实。团队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设备研制、临床应用、标准/指南/共识制定、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系列“从0到1”的突破,中国在超声治疗领域始终保持全球领跑地位并形成全产业链雏形,探索出一条中国原始创新医疗设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为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打造高水平研发机构及转移转化平台,赋能科技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重庆医科大学先后联合市科技局、渝中区政府、高新区政府、璧山区政府,以及知名企业共同打造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医学数据研究院和西部(重庆)健康管理研究院等。 据介绍,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开发,以形成可供转化的原创性技术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同时开展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关键工艺与技术。其中,IVD研究院检验技术的“科学研究创新”及“技术推广应用”发展方向,以市场机制为向导,进行项目和技术实体化运作,以进入市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IVD研究院是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体外诊断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平台,是国内体外诊断领域首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创建两年以来,IVD研究院获得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重庆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医学中心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等荣誉。 “未来,学校将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特色学科专业、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深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继续推动原始创新,加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优化成果转化制度和流程,夯实科研管理制度基础,加大科研创新激励力度,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