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教育 > 校长访谈 > 正文

晋江陈埭民族中学黄祖铭:“和融教育”的生动实践

2022-11-30 10:02  翁文默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教育频道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校长名片

黄祖铭,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晋江市党代表,福建省“十三五”第二批中小学名校长后备培养对象,泉州市学科带头人、泉州市骨干教师、晋江市“1+3+N”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近五年主持参与完成3项省级课题(2个结题,1个在研),主持泉州市初中数学基地校,发表CN论文4篇,近三年开设省市级讲座10余次。曾先后获得“泉州市先进德育工作者”、“泉州市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晋江市优秀教师”、“晋江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谈到参加“十三五八闽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题培训的感受,黄祖铭这样说道:“在每一场培训当中,专家团队课上的指导和课后的研讨以及深入我校交流,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他告诉记者,在任职副校长期间,主要是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但调整岗位转换身份之后,他迫切需要进行决策的转变,去为学校制定发展方向,主动作为。这次培训对于他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名校长培养工程指引我办学理念从‘和谐’发展为‘和融’,看似就一字之差,却是有着质的飞跃,从‘平等教育,和谐发展’到‘平等和谐,融合发展’,民族‘和融教育’的办学特色越来越显现。”黄祖铭告诉记者,福建教育学院简占东教授还多次下校指导办学,让他受益颇多。

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是泉州市仅有的一所民族完全中学,办学至今已有57年的历史。学校教学品质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先后获得了“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单位”、“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省普通高中特色项目(艺体高中)”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所民族完全中学,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以“和融教育”办学思想为引领,根植“民族教育”办学特色,深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办学特色内涵。近年来,在黄祖铭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和融教育”的办学实践愈发生动。

文艺汇演:师生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履新民族,焕发面貌崭露头角

2018年2月,黄祖铭到任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在全方位了解校情后,他随即提出“做强初中,发展高中”的办学方向,施行“学校发展,初中先行”的办学举措。为解决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居家学习难问题,他经过师生、家校等多方调研,到任后第三周,他便在陈埭镇率先启动初中部晚自习。“那天晚上,当我看到初中部的教室灯光全部亮起,我走到每一间教室,看到每一位老师毫无怨言地支持着我的工作,我十分感动。”黄祖铭感慨道,在那一刻,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和陈埭民族中学融合在一起。

在全员晚自习后,黄祖铭又迅速制定了校园封闭式管理计划。他说:“每次放学之后,学生一涌而出在校门口各种小吃摊位中就餐,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午间的安全问题也存在不小的隐患。将校园封闭起来可以让孩子在上学期间同社会隔离开来,同时能够让学生与学校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学习。”扩容食堂,满足近3300人的师生用餐需求,这是黄祖铭想到的“办法”。经过充分沟通动员,让老师进行午间辅导督修等一列工作有条不絮地落实到位,同年9月,陈埭民族中学率先在陈埭镇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

在黄祖铭一系列举措之下,陈埭民族中学的学习氛围和风气渐渐地好了起来,迈入快速发展的正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缓脚步,他开始思考,如何带领学校继续向上,从而实现高位发展。2018年10月,学校以96分高分通过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复查。随即学校启动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创建工作,2021年11月顺利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省级现场考察,2022年秋即将迎来最终的评估验收……

黄祖铭校长代表学校接受晋江市政府表彰

精确定位,平等和谐特色凸显

“作为校长,我无时不在思考,学校需要一个怎样的办学主张和办学特色,才能够激发师生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黄祖铭介绍,陈埭镇是福建省回族主要聚居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本地民营经济发达,有近50万外来人口,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陈埭民族中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校现有回族、畲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701位。这些学生居于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学业基础、存在着不同个性特点等,本地外地学生如何和谐相处,各个民族之间如何团结融合,都是不容忽视的课题。

黄祖铭站在“教育要满足和谐发展的需求”这一高度审视自己的教育主旨,提出让师生成为学校的主角,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保障每位师生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在教学管理当中秉承“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从而形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教师和学校“和谐发展”的管理文化氛围。

在办学当中,陈埭民族中学形成了独具“民族教育”特色的办学之路。先后建设了民族之家、民族文化园、民族文化微景观等场所,系统开发22门民族教育类校本课程,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教育特色文化建设氛围。陈埭民族中学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校”“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单位”“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等荣誉称号,多次在省市级教育交流会上作为典型代表介绍民族教育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总结提升,文化引领融合发展

2019年9月,黄祖铭参加了福建省第二批名校长后备培养对象培训班。经过两年的学习培训,在专家的引领点评下,在名校的跟岗学习下,在学院的任务驱动下,在学校的发展需求下,黄祖铭对学校办学思想进行梳理提炼,将学校办学思想从“和谐教育”提升到“和融教育”,即将“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团结进步、民族融合”教育办学特色有机结合。

和融教育的内涵图

“和融教育”办学思想的提出,是黄祖铭运用“发展性心育”理论升格的学校育人哲学,是领悟“立德树人”的要求,回归学校的教育主旨。主要通过六个实践途径来实施“和融教育”的文化引领和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一流教学观念、一流校园环境、一流管理水平、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设备、一流教育质量”的办学愿景。

和雅校园:陶融致雅,以雅促和

陶冶融合师生的精神文明。和雅之和是五育和谐,结合学校功能分区的特点,形成具有“和融”特色的校园文化布局即正德塑人品雅园(广场区域)、启智育人智雅园(教学区域)、健体强人健雅园(运动区域)、尚美怡人艺雅园(艺术区域)、习劳达人力雅园(劳动区域)的“五育文化”。


和谐课程:通融与谐,以谐促和

通融以谐,学校将五育课程进行通融,构成和谐课程体系;纵向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完善“和融”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了“正德塑人、启智育人、健体强人、尚美怡人、习劳达人”的和谐课程体系,横向立足国家课程构建彰显“民族和融教育”特色的“和谐”课程体系,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和谐课程初步形成了具有“和融”教育特色的五大校本化和谐课程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

和正管理:圆融以正,以正促和

校训要求学校师生“ 勤勉正德 有为”。勤勉:努力不懈;正德:端正德行;有为:做出成绩。这体现在党建上要正德,行政事务上要有作为,后勤管理要勤勉,反映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理念和追求。

学校常务董事联席会暨省一级达标创建启动动员会

和助教学:交融以助,以助促和

以新中考、新高考改革为契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健全教学制度,抓好教学常规;打造“和助五学”教学模式,落实培优辅差;健全评价机制,坚持发展性评价;加强质量监控,提高办学效益。

和助五学课堂:精讲深学

和合教研:共融以合,以合促和

以合促和,构建“和合”教研文化。通过打造使命共同体,让教师实现合抱,解决没有理想,没有动力,没做的问题;通过构建研训平台让教师形成合力,解决没有学习做不好的问题;通过主题研究等形式让教师达成深度合作,发挥和合力量,解决没有研究做不深的问题。

高中英语教研组开展主题教研

和睦家校:消融以睦,以睦达和

学校“和融”教育理念从学校向家庭、社会进行拓展,依托共同体学校、社区做好家校社网育人共同体建设,构建“和睦”家校社文化,具体从三种不同层次的途径,即通过沟通协调途径,解决基本家校协同问题,做到家校社协睦;通过家长教育修学途径,提升家长教育能力,达到家校社修睦;借助家校德育网络友好合作机制途径,提升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实现家校友睦。

家校共育:十八岁成人礼

“学校将以创建一级达标高中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以‘和融教育’办学思想为引领,秉承‘平等和谐,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成效为重点,立足‘民族教育’办学特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形成学校平等和谐的意识、积极教育的心态、丰富多彩的课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正向激励的多元评价等,从而达到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教师和学校‘和谐发展’的管理文化氛围。”黄祖铭说道。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