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的全国高考状元回母校圆了一个心愿
2019-11-11 20:36 林密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大学城频道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今天,我以一位老师的身份为你们讲课,心里非常激动!” 11月8日下午,一位满头白发精神抖擞的81岁老人,站在福州格致中学音乐厅讲台上,为全场300多名高中生作了一场科学讲座——中国空间站和中国“哈勃”太空望远镜。 陈建生老先生 学校供图 讲座中,老先生的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赤子情怀,心系祖国,音乐厅中时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掌声不断 学校供图 这位令人起敬的老先生叫陈建生,福州格致中学校友,1957年以高考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并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年春节学校举办团拜会 他主动提出要回母校上课 受聘为格致中学客座教师 这天,终于圆了陈建生院士的心愿 “中国心”—— 讲述“30年磨一剑”的中国航天故事 “你们听过‘中国空间站’的请举手!” “听说过‘杨利伟’的也请举手!” “你们知道‘中国空间站’和‘杨利伟’有什么关系吗?” 陈建生告诉同学们,所有的空间站都跟宇航员有关系 学校供图 陈建生院士告诉同学们,所有的空间站都跟宇航员有关系。中国宇航员不断上天,就是为了建设中国空间站做准备。中国政府于从1992年提出中国要发展载人航天及建造中国空间站,预计到2022年将中国空间站送上太空,正式宣告空间站建成,正好30年。 他说,在这30年当中,中国航天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飞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立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望远镜是空间站最标准的载荷。”陈建生介绍,中国建立“中国空间站”,同时还把中国“哈勃”望远镜送上太空。“中国‘哈勃’望远镜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空间站共轨、独立飞行,升级、维修由空间站完成;二是视场比哈勃望远镜大500倍。它的精度相当于20公里以外对准一粒小米。” 陈建生在讲座中 学校供图 中国“哈勃”望远镜即将用于解决天文学上关于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天体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 “30年磨一剑。我国没有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把握住了这个机遇,促进了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太空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陈建生院士自豪地说。 “格致情”—— 他回报母校一颗“福州格致星” 在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向院士频频发问: “您对格致中学校训‘格物致知 明德致远’怎样理解?” “格物致知是非常深刻的思想。学习没有任何时候可以停下来。要时刻提醒自己,探索真知,永无止境。”陈建生院士谦逊地回答。 “请问您是因为什么爱上天文?” “我在上高中时对物理、数学都很感兴趣。”陈建生院士恳挚地告诉同学们,“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1956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我们的国家号召青年人向科学进军。那时候年轻人的人生观就是为国家、为科学作贡献。” 讲座互动 学校供图 讲座互动 学校供图 高中时,陈建生院士就在武汉大学《数学通讯》杂志发表了学术论文《圆内线段及面积的中外比》,显示出在数理学科上的天赋。1957 年,他以总分492分(满分500分)夺取全国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录取。1963年,陈建生毕业,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开始了他与星空为伴的生涯。 前排左一是陈建生 学校供图 陈建生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做类星体研究的同时,共发现1400多颗小行星,在当今世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2006年,福州格致中学建校160周年。陈建生院士将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97年12 月1 日发现的小行星——国际编号第55892号小行星命名为“福州格致星”,作为母校160 周年校庆的献礼。 母校160 周年校庆的献礼 学校供图 母校160 周年校庆的献礼 学校供图 “老师这个称号是最神圣的称号,我怀念我的恩师,我向往做一名普通教师!”今年2月,陈建生院士因为这份最质朴的“格致情”,受聘为格致中学客座教师。而今天,陈建生院士再次回到母校,以客座教师的身份为格致中学师生开设科普讲座。 “好奇心非常重要!”陈建生院士对同学们给予建议,“人不能活着过于功利主义。人类要有向往,有好奇的东西。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有更多追求。” “这场讲座为同学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科学精神!”福州格致中学校长徐聪说,陈院士的“格致情”让人敬佩,“格致中学的学生要以杰出校友为榜样,刻苦学习,钻研创新,做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使命!” 相关链接 陈建生,生于1938年,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天文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评审组专家,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天文学会第9、第28委员会组委,美国《Fundalmental of Cosmic Physics》学报编委,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人事部博士后专家组成员,中科院学位委员。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