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下周一2025年秋季开学
这个学期开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
多了一篇课文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该文由福建作家王宏甲
根据自己的作品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的相关章节改写而来
讲述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南仁东
在贵州深山坚守22年
铸就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的故事
从仰望星空到成为星辰:
南仁东与“中国天眼”的传奇
南仁东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南仁东在大窝凼施工现场(2013年12月31日摄)。图源:新华社
自1994年起,南仁东就一直负责“中国天眼”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用22年组织建造了全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如今,他与“中国天眼”的故事也走进了千万中学生的课本里。
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从“看星星”的童年往事写起,铺垫了南仁东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再到他带领团队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中跋涉选址,最终建成“中国天眼”的壮举。
10多年选址,南仁东几乎走遍贵州的所有洼地,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可他从不低头,不愿依赖国外的技术,坚定地选择自主创新。他说,“找不到合适的洼地,我这一辈子死不瞑目!”最终,在近400个备选洼地里,南仁东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中国天眼”选址期间的南仁东。图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2007年,“中国天眼”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南仁东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经历近百次失败后,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钢索,建成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
“中国天眼”的建成,不仅是科学家的胜利,更是无数普通人的奉献。这种“不计功利、共克时艰”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质。
福建作家王宏甲作品入选
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作者王宏甲,福建南平建阳人,其文学创作重点在报告文学,其作品获奖频频。其中,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智慧风暴》《中国新教育风暴》,对我国新世纪的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优秀图书。
▲王宏甲
作为南仁东传记的作者,王宏甲回忆,创作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南仁东已于2017年离世了。虽然没有办法采访到南仁东,但也开启了一段独特的追寻旅程。通过寻访他的同事、亲友、学生乃至曾一同跋涉深山的农民,一个鲜活的南仁东形象在王宏甲心中逐渐清晰。热爱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就是南仁东成长的线索。
王宏甲深情写道:“人间有多少精神的黄昏和早晨,灵魂的高山与湖泊,能塑造我们的心灵和品格。南仁东在青少年时代是通过广读博览和为人生立志,从而朝气勃勃地成长起来的。”
为什么这篇课文
对今天的青少年如此重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尤为重要。《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入选,正是希望年轻一代能从南仁东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这篇课文教会孩子们: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热血的信仰。南仁东对星空的热爱,回到祖国投身艰苦的科研事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情怀。
2025年的新学期,当八年级的孩子们翻开语文课本,读到《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时,他们或许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记住,是谁让中国的科学之光照亮世界;我们需要传承,那种自力更生、永不言弃的精神;我们需要相信,未来的星辰大海,将由今天的少年去征服。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