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编者的话:
在福建日报社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从6月初开始,海峡教育报社记者们深入福建东西南北四端最偏远的宁德市霞浦县海岛中心小学、龙岩市武平县民主中心学校、漳州市诏安县霞葛小学、南平市浦城县盘亭乡东风小学、永泰县东洋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蹲点采访,推出“教育・最福建”系列报道。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看到了乡村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也深深体会到他们对大都市实践认知机会的渴望。于是,在这个暑假,我们精心策划了一场为期3天2夜的福州公益研学之旅,让孩子们走出山海,走进课本里的“远方”,来一场“行走的思政课”。
相关报道:
1. 最远端的山海少年,都来了!
2. 山海少年研学记①丨原来电这么听话!
3. 山海少年研学记②丨探秘地下“超级大脑”!
今年是林则徐诞辰240周年,8月7日,在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一堂生动的“行走思政课”在李鑫彤的讲解中拉开。
“这是林则徐因禁烟被革职后,踏上被贬新疆的‘风雪征程’,这一枚‘宠辱皆忘’的刻章,他随身携带,激励自己度过逆境……”9月份即将升入福州则徐中学的李鑫彤声情并茂地介绍“林则徐史绩展”。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李鑫彤几乎每周都来这里,为南来北往的游客介绍林则徐的故事。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听讲者有点不一样,“他们的年龄与我相仿,这次讲解我学着用更为浅显易懂的语句,替换掉很多书面化的语言,来与他们互动、讲解,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她告诉记者,现场也设计了提问环节,希望能更拉近彼此的距离。
“这个是青花灯盏,是林氏一族的传家宝,灯盏上有三个尖尖的部分,这三个地方就是专门插灯芯的。但是我们在上方的水墨画里面看到,它只点燃一根灯芯,为什么呢?”鑫彤抛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认真思考起来。
原来林则徐出生时,父亲林宾日是一位贫穷的教书先生,母亲陈帙靠做女红贴补家用,全家十二口人,生活十分艰难。鑫彤说:“那个时候他们家中每天都只会点一根灯芯,一家大小依次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悉心教导儿子通读诗书,母女们剪纸折花做女红。”
这一盏平平无奇的青花竹菊纹瓷灯,亦是林家的传家之宝,如今就摆放在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展厅显眼的位置。“一灯在壁”的故事,见证了这位民族英雄少年时的珍贵时光。
在鑫彤的讲解下,诏安县霞葛小学的黄语馨深受触动,“林则徐在艰苦的条件下还能认真读书,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认真学习”。
即将升入小学五年级的黄语馨也有一个“讲解员”的身份。她是霞葛小学“红领巾”讲解员,从三年级开始,她会为来校参观的嘉宾介绍校园。她告诉记者:“看到鑫彤落落大方的讲解,有点小羡慕。我还是不够自信,希望以后讲解时能更大方一点。”
记者了解到,“林则徐史绩展”以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传统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展陈方式,讲述林则徐的生平史绩。
听故事、看文物,霞浦县海岛中心小学的蒋忠杭边看边悟,“原来书本外的知识,同样精彩纷呈”。
延伸阅读
“教育・最福建”系列报道发出之后,海峡教育报社多方联动,联系了省科技馆,将满载奇趣的“科普大篷车”开进武平县民主中心学校,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沉浸式的科学体验;与福建省作家协会合作,在霞浦县海岛中心小学举办庆“七一”主题诗会,让海岛的“小诗人”们尽情创作。
新学期,海峡教育报社还将联合省科协在全省偏远小学开展“科学第一课”,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海阻隔。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