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7月10日,闽江学院人文学院“薪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走进宁德市金涵乡后溪村,在村民的口述故事与特色建筑中,解码畲汉两族世代共生的交融印记、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筑牢的生动轨迹。
后溪村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畲族古村落,被群山环抱,山峦叠翠。实践队员踏足此地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村中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石板小路蜿蜒其间,仿佛诉说着各民族守望相助、共生共荣的岁月故事。
树下的“活历史”:村民口述里的畲乡记忆
“我们畲族人迁来时,这里还是荒坡,先人们劈石造屋、开荒种地,才有了现在的后溪村。”一位刚忙完农活下山的村民向同学们讲述起家族的迁徙史。作为村里年长的畲族老人,大爷的记忆里装着全村的“活历史”:他指着院角的石臼,说这是祖辈用来舂米的工具,“那时没有机器,全村人轮流用,石臼壁的凹痕,都是一代代人磨出来的”。这些带着乡音的讲述,让队员们仿佛看到了各族先民携手拓荒定居、繁衍生息的画面,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质朴的开端。
老屋檐下的“歌谣”:藏在岁月里的集体记忆
“我们畲族房子讲究‘依山傍水’,你看村里的屋,都是顺着山坡一层层往上建,下雨时水顺着石缝流,从不淹屋。”一位阿婆坐在自家老宅的堂屋竹椅上,一看到年轻的新面孔就向队员们打开了话匣子。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她的眼睛逐渐看向远方,哼起了“雷万兴,真英雄,反抗压迫气势雄”的古老畲族歌谣,那段唐末的历史便随之浮现:乱世烽烟中,凤凰山麓的畲族村寨遭战火侵袭,年轻首领雷万兴挺身而出,以“守护家园”的号召凝聚力量。客家人送来锻造兵器的精铁,汉人郎中献出祖传伤药,畲汉勇士在鹰嘴崖以血酒祭天,折箭为盟共抗敌军,用团结筑起防线。歌谣里传唱的,正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石木之间的“民族密码”:畲族建筑里的生存哲学
后溪村的建筑,堪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最为直观的“活化石”。这里的民居在建材选择上颇为考究,建筑工艺更是融合了各族智慧:青砖马头墙的稳重,粉墙黛瓦的雅致,雕梁画栋间既有畲族图腾的灵动,又有汉族纹样的精美,飞檐翘角处尽显兼容并蓄的气势。实践队员们着重走访了村内明清时期的畲族古民居,从石墙到木构,从整体格局到细微之处,逐一记录下建筑所蕴含的“民族对话”——畲族的石砌技艺筑牢根基,汉族的榫卯结构赋予灵动,客家人的防潮工艺适应环境,各族文化在砖石木瓦间达成完美平衡。后溪村的畲族古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宝库。它们的存在,不仅为后溪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研究畲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据悉,实践队将调研成果以视频的形式输出,让更多人通过村民的讲述与古建的“语言”,读懂畲乡故事里的民族同心,感受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坚实的根基,让这份鲜活的团结记忆在青春力量的传播中延续薪火。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