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打造校园文化育人新高地,6月2日上午,福州大学卢嘉锡教育馆新馆揭牌仪式在旗山校区隆重举行。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史斌,卢嘉锡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葛覃女士,省主题教育第十三指导组成员陈若彦,福州大学校领导陈国龙、付贤智、黄身勇、邹毅、林键、王心晨、郭文忠出席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黄身勇副书记主持。
校党委陈国龙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在福州大学创办和发展过程中,卢嘉锡先生艰苦创业,严谨治学,大胆布局理工结合的办学方向,高瞻远瞩紧抓科研、培育师资,为福州大学的创办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卢嘉锡先生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品格早已积淀为福州大学“三种精神”核心内容之一,成为福大和福大人前进路上的动力源泉。卢嘉锡教育馆是进一步传承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福州大学建设一流校园文化和争创全国文明校园的重要举措和成果,也为福州大学65周年华诞增添了一笔浓重的彩。
陈国龙书记强调,要发挥好卢嘉锡教育馆的铸魂育人作用,必须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思维抓好落实,确保卢嘉锡教育馆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将“三种精神”融入血脉灵魂,大力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真本领,在接续奋斗中担起发展重任,使“三种精神”焕发出新的光芒,在助力教育强省、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开新局、建新功。
校党委陈国龙书记致辞
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史斌充分肯定了我校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卢嘉锡教育馆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希望福州大学继续深入挖掘内涵,讲好科学家故事;拓宽传播渠道,扩大教育覆盖面;提升服务意识,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他希望我校以卢嘉锡教育馆新馆揭牌为契机,继续探索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方式方法、工作举措和实践路径,为全省科学家精神基地建设积累更多经验,提供更好样板。
教师代表、石油化工学院梁诗景教授,学生代表、化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璇也先后发言,表示将继续传承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把科研文章写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地上。
随后,史斌副主席、卢葛覃女士、陈国龙书记、付贤智校长共同为卢嘉锡教育馆新馆揭牌,并与师生们共同参观了展馆。我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委全委会(扩大)会议成员也来到卢嘉锡教育馆开展学习调研。
史斌副主席、卢葛覃女士、陈国龙书记、付贤智校长共同为卢嘉锡教育馆新馆揭牌
领导嘉宾共同参观展馆
据了解,我校于2018年9月建立“福州大学卢嘉锡教育基地”,2020年10月升格为卢嘉锡教育馆,2022年5月被评为福建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同年6月获得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授予的国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称号。卢嘉锡教育馆新馆于2023年2月动工,目前已竣工。展馆分为嘉锡精神孕育区、嘉锡精神传承区,用书信、手稿、图纸、照片等珍贵实物以及图文展板、多媒体展示的形式还原了卢嘉锡先生在福州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场景,同时也展现了我校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进研究成果。未来,展馆将正式面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开放预约参观。
人物名片
卢嘉锡(1915年-2001年),祖籍台湾台南。1945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后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8年,他参加筹建福州大学和原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任领导职务。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长,农工党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
卢嘉锡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他就毅然辞去国外的一切聘任,舍弃优越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回国“从事教育科研,报效祖国”。终其一生,他都为了在世界高科技前沿多插上几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而奋斗。
1939年,卢嘉锡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人工放射性实验室。
在日常生活中,他一贯清正廉洁、勤俭朴素。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有一栋四层住宅楼,卢嘉锡住在二层。他平时休息得晚,每晚临睡前,他总要走遍楼上楼下,把楼道的灯一一关掉,然后才放心回去睡觉。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乾二早年是卢嘉锡的学生和助教。据他回忆,卢嘉锡的办公室里有两个放信封的抽屉,其中一个抽屉里放的信封是写公家的信时用的,另外一个抽屉里放的是写私人信件的信封。如果是私人的信件,他就用自己在厦大百货商店里买的信封和邮票;如果是公家的信件,才使用厦门大学的信封,绝不滥用公家的资源。
1958年八·二三炮战期间,卢嘉锡与厦大防空指挥部青年师生一道在防炮洞口蹲在地上边用餐边交谈。(李开聪 摄)
卢嘉锡不仅在细节上公私分明,对亲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且细致。每当孩子们把饭粒撒得满桌满地时,卢嘉锡不急着生气,而是不断地用温和的语气教育他们“(吃饭)不能像鸡啄米一样,一边吃一边漏”,“要蹲下身把地上的饭粒捡起来”……慢慢地,把孩子们吃饭不规矩、浪费粮食的习惯纠正过来。
1960年代初,卢嘉锡在福州大学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侄女卢采蘩自高中起就住在卢嘉锡家中,食宿全由卢嘉锡提供,后来卢嘉锡又资助她上大学。因此,她与卢嘉锡的感情非常亲。
1984年,时任江苏省连云港市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卢采蘩到北京出差,住在卢嘉锡(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家中。一晚,因有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市领导汇报,卢采蘩想借用家里的电话。卢嘉锡很严肃地拒绝了。他说,这是中科院专门为工作配的专线,亲属不能随便使用。卢采蘩听从叔父教诲,跑到西单电信局去打长途。卢嘉锡在家等侄女回来,才放心回卧室休息。
卢嘉锡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1981年,卢嘉锡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不久他率团出国访问,期间,对方邀请他做了一次学术报告,并给予2000美元酬劳,而他用此为单位购置了1000多美元的科研器材。
赴美学术交流期间,卢嘉锡专程前往拜会恩师、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教授,师生亲切交谈。
1990年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奖评选前,有人提出是否改为精神鼓励为主,发一张奖状,奖金就免了。卢嘉锡听到后心情极不平静:科学家用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写出一本好书,竟连千元奖金也要被免除!为鼓励后人继续投身祖国科技事业,他率先捐出了自己刚刚收到的1000元稿费。这是该奖项的第一笔国内个人捐助。
1999年10月,卢嘉锡以其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为港币100万元。卢嘉锡郑重嘱托子女:这笔钱要存起来,不能动,以后作为奖励基金使用。
1999年卢嘉锡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留影。
卢嘉锡去世后,子女们遵嘱捐出,与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捐款结合在一起,于2003年创立“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用以奖励在科学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教师、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2006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
…………
卢嘉锡遨游在微观世界里。
遥想1989年端午节,卢嘉锡仿效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写了一段话自勉,第一句便是:“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可见,在他心中,国家大局永远是第一位的,私财始终是不足挂怀的。他的至真、至纯、至善,让后世感怀至今。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