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国家喊你减肥啦!
今年,国家有关部门 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
全国两会期间 体重管理也成为热门话题
哪些原因导致孩子肥胖? 怎么做才能有效管理体重? 要避开哪些“雷区”?
3月18日下午,《海峡教育报》记者就家长和孩子们关心的这些问题,采访了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陈瑞敏。
陈瑞敏主任医师
95%的儿童肥胖 是吃出来的!
根据《中国儿童肥胖健康报告与防控策略(2025)》数据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19%,大约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个“小胖墩”,若不采取有效干预,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28%。
陈瑞敏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肥胖儿童中,只有5%是病理性肥胖,95%都是吃出来的!
不少家庭中,长辈都秉持着“能吃是福”“长得壮才更健康,不容易生病”等错误理念,不停地催促进食。孩子吃得越多,家长越有成就感。
此外,对一些食物的错误认知,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如骨头汤,不仅含有脂肪和嘌呤,如果熬煮超过一定的时间,还会产生“铅”等人体不需要的重金属元素。
孩子的“圆润可爱”之下隐藏着哪些健康“炸弹”?
肥胖不仅威胁儿童当前健康,更与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生命早期编程”相关。
陈医生提醒:“肥胖儿童更易出现自卑、社交焦虑及认知功能下降等状况,形成‘肥胖—少动—心理退缩’的恶性循环。早期科学干预可有效阻断危害链条,守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餐一床保卫胰岛
据介绍,近年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参与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的一个国家级研究项目,提倡通过“三餐一床,保卫胰岛”的方式来预防肥胖:
●三餐:每日只吃三餐,餐间除了喝水不吃其他食物;
●一床:认真睡觉,睡足睡饱;
●保卫胰岛:晚饭后到睡前除了喝水不吃其他食物,不增加胰岛负担,让胰岛好好睡觉。
什么时间睡觉合适?
陈瑞敏主任医师建议,学龄前儿童20时之前,学龄后21时之前。
睡多久合适?
3月18日,全国爱卫办发布《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指出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0~13小时睡眠时间,中小学生8~10小时,成年人7至8小时,老年人6至7小时。
2023年7月,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开设了“肥胖专病门诊”,专病专管,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及干预。
2024年起,科室进一步联合福州市中小学进行入校体检筛查,实现“医校联动”,构建“筛查—评估—干预—随访”全周期管理体系。
为响应国家“体重管理”的号召,下周一(3月24日)上午,科室“体重管理”门诊开诊,在原先的“肥胖”门诊基础上,增设营养不良治疗等,以便更好地为孩子们的健康护航。
男童3个月 减重5公斤
陈瑞敏主任医师介绍说,之前一位来自福州的家长带着9岁多的儿子小贺(化名)前来就诊。初诊时,孩子体重40.2公斤,伴有黑棘皮和脂肪肝。
治疗的第一步是转变家长的观念,同时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减重意愿。
开始体重管理计划之前,医生先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针对饮食运动情况,制定个体化健康管理处方。
重点就是要强调“三餐一床,保卫胰岛”的核心理念,不额外加餐,记录加餐的时间及频次。
经过“饮食+运动+处方”精心治疗,医生团队三个月后随访发现,小贺体重减少了近5公斤,黑棘皮消退明显,脂肪肝也有所好转。
“三餐一床”之外,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些家长认为,三餐之外,吃一些没关系,只要通过运动把热量消耗掉就可以了。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因为“除非是专业运动员,不然一般人很难达到这个运动量”。
进食的顺序和速度,也大有讲究。
陈瑞敏主任医师建议,可以先喝汤汤水水,再吃蔬菜和肉类,最后再吃碳水化合物。
进食的速度不能太快,一般来说,一餐饭吃20~30分钟较为适宜,“吃得太快,饱食中枢还没反应过来,容易进食过多”。
图文无关,AI创作
孩子是否肥胖 家庭自查指南
判断儿童是否肥胖不能仅看体重数字,还要做到以下这些:
1.算一算: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 ÷ 身高²(米²),对比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BMI标准。
2.量一量:国外有建议,WHtR(腰高比)=0.5作为筛查指标,而设置不同性别的WHtR切点,更利于实际应用。中国儿童数据显示,当6~15岁男童WHtR>0.48,6~9岁女童WHtR>0.48,10~15岁女性WHtR>0.46时,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3.看一看:生长曲线中,体重增幅持续高于身高增幅时,要敲响警钟。
注意:这些简易方法仅作初步筛查,隐性肥胖、肌肉脂肪比例失衡等问题需专业体成分检测确诊。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