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今天
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头戏”
每年两会都承载着亿万民众的期待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都有哪些和青少年相关的建议
最受关注?
一起来看!
建议推迟中考分流时间
全国人大代表李杨接受采访时表示,孩子的成长发展速度各有差异,对于一些在初中阶段尚未完全发掘自身潜力,或因各种原因中考失利的学生来说,分流可能限制了他们继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建议将分流时间从中考后适当推迟到高中阶段初期,让学生在高中接受一段时间的综合教育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业成绩等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分流,让孩子及家长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建议学前教育逐步免费
全国人大代表庹庆明接受采访时表示,2025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首次将“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为此,建议探索建立免费学前教育制度,将免费学前教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列入“十五五”规划重点工程统筹实施。
庹庆明建议,免费学前教育制度可分三步走:一是2025年-2027年试点阶段,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试点实行3年全免费,中部省份在优先保障残疾等特殊学前儿童学前教育免费的基础上,试点实施一年或两年学前教育免费。二是2028年-2030年推广阶段,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分档分担机制,将免费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三是2031年-2035年完善阶段,实现3-6岁免费学前教育全覆盖。
建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远离网红诱惑
全国政协委员、岳阳市岳阳楼区桥西小学高级教师柳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重点关注网红乱象问题,她建议要有效规范网红行为,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远离网红诱惑,避免盲目崇拜和模仿。她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群体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尚在发展之中。当前,网红乱象影响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易造成青少年名利观的扭曲和就业观的偏差,也会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举止造成不良影响。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需要监管部门社会各方协同发力,为青少年共筑一片网络晴空。
建议加强中小学校园餐营养均衡
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接受采访时指出,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率为8.5%,超重肥胖率达19.0%。她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校园餐存在营养搭配不合理、不科学,食材检测不足、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等问题。郁瑞芬建议,国家应制定《校园餐营养标准》,并强化学校主体责任,推动校园餐信息化管理,加强社会共治。
建议建立教育类APP黑白名单制度
孩子学习的APP里怎么乱七八糟?内容低质、收费失当、过度娱乐化、虚假宣传、付费陷阱、违法违规采集信息……近年来,教育类APP鱼龙混杂,给师生和家长带来严重困扰。全国政协委员李孝轩建议,严厉打击教育类APP违法运营行为;加快推进教育类APP分类管理;加快建立教育类APP“黑白名单”制度;压实各责任主体的监管责任,“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建议心理健康纳入必修课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拟提交一份关于推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案。翟美卿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抑郁、焦虑、校园欺凌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她建议,学校每年开展一至两次常态化心理健康筛查,将心理健康纳入必修课。“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标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筛查评估标准等。”翟美卿表示,建议通过建设社区心理驿站、互联网心理咨询等方式提供支持补充,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元协作机制。
建议加强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建议,从顶层设计、课程、师资等方面发力,加强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他建议:
1.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指导意见,明确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社会机构及家庭的责任与义务。
2.推动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场所资源库,对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进行分级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开放或建设适合学生实践的场馆。
3.指导学校结合自身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开发构建系统性的校外实践教育课程框架,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劳动技术、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4.定期组织校外实践教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并建立校外实践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积极吸纳社会各界人士担任校外实践教育兼职教师。
5.加强对实践活动场地、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为学生购买足额的意外保险。建立校外实践教育活动的备案和审批制度,加强对活动全过程的监管。
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
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陈伟志表示,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一些以“重点”“示范”高中及其开办的分校为代表的“超级中学”,凭借历史形成的垄断地位和资源优势,通过跨地区掐尖招生的方式,不断抢夺县域高中优质生源,并以此吸引县域优秀高中教师,形成了“虹吸效应”,挤占县域高中发展机会和必备的资源。陷入“发展锁定”的县中处于低位运行,教师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由于“超级中学”的存在,加剧了社会对于教育的焦虑,破坏了县域基础教育的生态。
建议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刑责年龄降至12岁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为2025年全国两会准备的一份建议与校园霸凌及建立分级追责机制相关。在当前恶性校园霸凌案件中,部分施暴者因年龄问题免于刑事处罚并引发争议。张伯礼建议,调整刑事责任年龄适用范围,将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刑责年龄降至12岁。
张伯礼表示,在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分级追责机制。参考日本“特定少年”制度,对12—14周岁涉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恶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可设定经最高检核准追究刑责的特殊程序;同时建议取消14—16周岁施暴者在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案件中的年龄豁免。
此类调整通过最高检核准程序严格把关,既体现对极端恶性犯罪的零容忍,又避免“一刀切”可能造成的误判。配套措施包括强制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干预等制度,以实现惩戒与矫治的有机统一。
建议高校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胡东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议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孵化等服务。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建议研究生考试提前至9月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研究生考试与录取时间安排,与大学生就业规划存在一定冲突。研究生考试一般从12月下旬开考,至次年5月下旬录取工作结束,而用人单位招聘高峰期集中在9-12月,也就是说,考生如果要全力备考,只能放弃秋招。然而,一旦研究生考试落榜,马上就面临毕业离校,求职成功机会很少。
因此,吴仁彪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提前一年确定招生计划,将研究生考试时间提前至每年九月的第二个周末,录取工作提前到11月中旬结束,如此一来,未能上线以及复试落榜的考生便能及时投身就业市场。
建议取消招聘35岁年龄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国家已经明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后,年龄歧视更对劳动者就业权益造成直接损害。郑功成认为,35岁限制入职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主管部门应进行有效干预。在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延长、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大背景下,就业领域年龄歧视现象的泛滥及其不良效应日益凸显,要尽快遏制就业年龄歧视现象持续的势头,制定纠正这一严重损害高质量就业问题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他建议,相关主管部门清理原有的带有年龄歧视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营造不因年龄影响平等就业、公平就业的政策环境。国家应当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纠正各类就业歧视现象特别是年龄歧视现象中发挥带头作用,并接受社会监督。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开通就业年龄歧视的申诉途径,建立相应处理机制。同时,建立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