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福建:“大手拉小手”,上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 | 时间:2023-11-22

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何佳怡上小学时就参观过,初中时去了第二次,今年她读高二了,拉着外地来做客的亲戚又去了一趟。

为什么何佳怡愿意“三刷”同一家博物馆?“因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道德与法治课老师都曾针对船政文化提出不同的研学问题,我每次都带着新问题去,收获也都不同。”她说,“这些问题和思考帮助我深入了解船政文化,更让我越来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日前,在福建福州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进行探讨。福建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四维联动”模式颇受好评,出现了许多像何佳怡这样的生动实例。

告别“背靠背”

开始“一盘棋”

“开办船政面临着哪些困难?”大屏幕前,福州八中的同学正向生活在150多年前的左宗棠提了这样一问。大屏幕中,左宗棠神色凝重,将困难缓缓道出。

“既然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坚持开办船政?”同学们追问。只见左宗棠思索良久,他心中所虑一字一句落在身后的纸上,成为1866年他上奏朝廷的折子。

这段“古今对话”,出自福建省“以文化人·数智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展示与研讨会”现场。当天,5名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围绕“第二个结合”进行同课异构,利用数智技术将福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和科学的教学设计,被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颜晓峰和郑传芳评价为“尊重了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体现了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正在告别以往不同学段的互相“背靠背”,开始采用“一盘棋”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以前我只关注自己所教学段的教学重难点,不会主动去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在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一体化研讨后,思路打开了很多。现在备课时,我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其他学段对同类问题都学了什么内容。比如,初中的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高中同样也有相关的内容,就可以结合思辨性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作更加深入的学习,课堂的重难点更加明确,效率进一步提高。”高中学段思政课教师代表、福州八中教师黄雅芳说。

“作为教育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学校,我校致力于构建‘135’大思政课模式,构筑立德树人新格局,其中的‘1’便是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为主体。福州八中教育集团成立后,学校成立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聘请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为理论顾问,以教育集团(包括高中、初中、小学)为依托,通过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论坛研讨、文化提升、校外研学和基地建设等方式,开展‘大思政课’活动。课上得更有意思了。”福州八中党委书记林晓枫告诉记者。

“大手拉小手”

传好“接力棒”

“一扇可以穿梭在任意星球之间的星际之门突然动了起来,巨大的能量从星门中冲出,但很快又收了回去,形成一扇水波状的门洞。”这是1994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星际之门》中的场景。厦门大学侯旭教授的团队运用“液体门控技术”,将这扇“水波状的门”从科幻中带到现实来,还带进了厦门市演武小学的课堂。

今年3月,侯旭在演武小学、厦门市华侨中学和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三所学校共上的“大思政课”上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他的“搭档”——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林超群则讲述了自己“三下乡”志愿服务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勇于担负新时代青少年的社会使命。

这样生动的思政课,越来越常见于福建省的各级学校。去年底,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福建省由福建师范大学牵头,组织福州市、厦门市教育部门及部分大、中、小学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探索出体制机制一体化、课程教材一体化、校际合作一体化、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四维联动”模式,推动福州市创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区。

以校际合作一体化为例。全省14所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74所公办民办高校全覆盖开展结对共建,组团延伸至中小学。福建省还建立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制度,并分片区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定期开展“同题异构”专题教研。

2022年7月,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委宣传部等十部门印发《福建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实行建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资源“大平台”、建好育人“大师资”、构建工作“大格局”等五条主要措施,健全完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记者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截至目前,福建省德育工作已在全国会议作典型发言3次,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60个。

上拉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