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大学城频道 > 教育频道 > 头条资讯 > 正文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六秩蜂学路 书写从“首创”到“高地”的育人答卷

2025-11-14 12:44  连文 郑丽丽 苏松坤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付丽宁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作为全球率先开设蜂学专业的教育机构,构建了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蜂学与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

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蜂学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创业史。1960年,学校创办全国首个养蜂专修科,开启了我国蜂学高等教育的先河;1980年,开设蜂学本科专业,成为全国唯一的蜂学本科专业;1981年,建立蜂学系,夯实了蜂学教育的根基;2001年,升格为蜂学学院,成为全国首个蜂学专业学院;2024年1月,成立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60余年来,学院践行“为农强翼、为民增富”的办学使命,培养了全国80%以上的蜂学高等教育专业人才,被誉为蜂业界的“黄埔军校”。

守正创新:

构建特色鲜明的蜂学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提出“勤勉铸魂,蜂学为基,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一基两类三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为蜂业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一基”即夯实蜂学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学院着力培养学生扎实掌握蜂学理论知识和“三年递进”的养蜂实践技能。一年级开设“蜜蜂生物学”实验课,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蜂场、蜂群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等接触蜜蜂;二年级通过“蜜蜂饲养管理学”“蜜蜂保护学”等课程实践,掌握饲养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三年级带领学生参与养蜂生产综合实习,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两类”即分类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学院创新型人才从一年级起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大创”项目,着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从一年级起加入创业导师团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参加蜂疗技能训练和“红巢暖蜂”志愿服务,三年级起进入企业实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三方向”即设置蜜蜂健康与高效养殖、蜂产品与健康、蜂产品加工与贸易3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学院设置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蜂业产业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协同育人:

打造“政产科教”融合的育人平台

学院着力构建“政产科教”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大支撑。

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37个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科研和实践场所。学院还研发了22种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授权发明专利25项,获国际发明“特斯拉”金奖,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研发与实践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引进10名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外聘13位行业骨干,组建了由3位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领衔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在资源整合方面,学院积极服务全国蜂业企业的产品研发和人员培训,与国际高校共同开发“蜜蜂学习记忆”等国际化前沿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学院聘请50多名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通的良性循环。

硕果盈枝:

育人与服务共谱华章

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领域成果斐然。近9年,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5.6%,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8%,本科生发表论文197篇,2篇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项目、教材、课程共13项,创立蜂学本硕博培养体系;教师在《科学》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中国蜂产品协会“特别贡献奖”。在社会服务中,学院现有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三个岗位科学家团队,服务全国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3万余人次,惠及万余户。

目前,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勤勉铸魂,蜂学为基,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推进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蜂学与生物医药行业专门人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大学城酷图
相关评论
专题推荐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