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这些学子好样的!
2025-05-13 14:06:18 来源:福建学生资助 责任编辑:吴琼 我来说两句 |
国家奖学金是我国高校学生荣誉等级最高的国家级奖学金。2024年,福建农林大学有300余名同学获此殊荣。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乡村振兴的热土、志愿实践的舞台,他们以青春为笔,书写着不凡篇章。而在这些动人故事的背后,既有个人拼搏的汗水,更离不开福建农林大学这片育人“沃土”的滋养。 福建农林大学西门 菌草为媒,耕耘幸福之路 福建农林大学扎根八闽,在农业科研领域成绩斐然,其中菌草技术更是学校的一张闪亮名片。菌草技术作为中国独有的技术成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福建,由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首创。这项技术创新性地采用“以草代木”的方式栽培食(药)用菌,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构建了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的绿色模式,对维护生态、粮食、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历经30余年的发展,菌草技术从一项解决“菌林矛盾”的科研成果,成功蜕变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如今,菌草技术已在全国500多个县落地生根,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品牌。 福建农林大学始终高度重视菌草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菌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2011年,学校获批成立“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成立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为菌草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平台。同时,学校成立了菌草科创乡村振兴团队,建立顺昌菌草科技小院、创业孵化中心等实践平台,并组织“菌草创智社”等学生社团,为青年学子搭建起参与菌草技术推广实践的桥梁,让更多人有机会续写这株“幸福草”的传奇故事。 易超深入田间调研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易超,便是在这样的平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代表。他追随林占熺教授的脚步,深入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菌草防风治沙基地,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全身心投入菌草农艺性状测量、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中。当他亲眼看见菌草在沙丘上扎根,随风摇曳的绿浪对抗着漫天黄沙,终于理解了“生态草”的真正含义。易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团队前往福建山区开展调研、宣讲,把菌草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郑坊镇的林下菌草栽培竹荪实验示范点,当地村民对菌草栽培竹荪这项技术寄予厚望,渴望通过掌握它来改善生产条件,过上更好的生活。易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手把手地教村民菌草栽培竹荪的技术要点,耐心解答村民的每一个问题。他的付出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一位老奶奶还特意送来自家种的葡萄表达谢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林占熺教授的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易超心中,成为他科研路上最坚定的信念。 田埂课堂,书写振兴华章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提出殷切期望。科技小院这个融合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的科技服务平台,如今也在八闽大地遍地开花。自2019年创立第一批福建建瓯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等4个科技小院以来,福建农林大学目前已在福建全省建立了75个科技小院。 一块块丰饶的土地,赋予农科师生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团队大力推广“轻剪轻肥”生态栽培技术,让蜜柚“减了肥”,全县农民每年可节省数亿元肥料成本;屏南山苍子科技小院师生创新性地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建立起山苍子雌雄株快速识别专家系统,显著提升了雌雄株分辨率,让山苍子果实产量提高了20%~30%。福建农林大学以科技小院为依托,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并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优秀农业人才,为八闽大地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贡献磅礴力量。 何鑫(右)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践 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团队合影,左一为兰超杰 在南靖金线莲科技小院,林学院研究生何鑫在田间课堂见证着科技赋农的生动实践。她组织了多场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和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会,惠及600余人次,组织策划的“学雷锋助春耕”活动,更荣获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通报表扬。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农学院博士生兰超杰已在田间忙碌。他亲身参与泡种、催芽、育秧、插秧等农事活动,累计参与了10多次技术服务活动。在再生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兰超杰带领小院的同学们走进田间,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向广大农民普及病虫害等农业知识。此外,兰超杰还带领团队搭建起田间小型气象站,用数据护航农业生产。针对再生稻米“优质不优价”的问题,兰超杰参与完成了浦城再生稻米的包装设计,助力打造出“石陂山农再生米”品牌,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科创赋能,锻造硬核实力 福建农林大学依托50余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将学术科研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创”的良性生态。近年来,学子们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竞赛中屡创佳绩。 福建农林大学求知路 针对全球肝癌防治难题,食品科学学院学生钟汝慧深度参与新型抗癌药物研发。在学校导师团队指导下,她与组员提取出了新型海藻石莼低聚糖,这种天然活性物质不仅能对抗肝癌细胞,还能减轻传统化疗药氟尿嘧啶带来的毒副作用。研究还发现了两个与肝癌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它们通过调控靶基因缓解药物带来的炎症反应。基于这些发现,团队开发出一款灵敏度高的肝癌早期检测试剂盒,同时创制了复方生物制品,经实验显示,该制品对肿瘤的抑制率达到 60.52%。该项目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学校提供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学科交叉优势,让青年学子能够直面重大医学挑战,用科技创新回应“健康中国”的时代召唤。 数字经济学院农业管理专业2022级硕士生朱玮晗敏锐捕捉到茶产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应用前景,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茶叶废渣多酚添加到日化产品中,开发了青禾荔茶叶废渣系列茶皂。2023年,该项目获得了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生龙曦依托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牵头开展了“二萜化合物调控的根际微生物及水稻抗褐飞虱”项目并成功结题。此外,她作为骨干参与的“万物芯光”项目,借助学校的技术支持,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ED植物照明方案,将农业照明能源效率提升76%,破解了设施农业的精准照明难题,获得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银奖。 服务社会,绽放青春温度 在福州的社区街巷、科技周的展厅、兰花盛开的公园,福建农林大学的志愿者们用行动传递着知识与温暖。学校精心培育的“普公行”法律援助实践队、“自然之蘭”植物科普团队、“红巢暖蜂”蜂疗志愿服务队等特色团队,如同一个个育人“微课堂”,让学子在服务中触摸社会肌理,让志愿精神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本科生钟超的书包里,总装着一叠普法手册。作为校“普公行”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骨干,他与团队成员深入福州东街地铁站、建华社区、西湖公园等地,开展超过15次普法宣讲活动,并通过接待群众法律咨询、开展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进社区等方式,用通俗的语言拆解法律条文,把“高大上”的法治理念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贴心话”。“普公行”团队荣获福建省“示范青年志愿服务队”、福建省高校“活力社团”等多项省、校级荣誉称号。 黄烨参与课题组蝴蝶兰培育实验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黄烨自入学起便加入了学校“自然之蘭”科普团队。“自然之蘭”的志愿科普之路,依托的是学校深厚的科研底蕴。福建农林大学目前获批建有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福建省兰科长期科研基地等重要创新平台,学校兰花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曾先后入选“2022年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和“2024年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福建农林大学与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联合完成的香荚兰基因组测序工作,助力人类更好地开发利用香荚兰,奠定了学校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黄烨所在的“自然之蘭”团队走进省科技活动周的展厅,以兰科植物展览、展板宣传等形式,带领市民认识福建常见花卉、了解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保育知识,并将学校兰科植物研究的前沿成果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内容,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公众对兰科植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为未来自然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大学生》2025年第5期)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