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团队新模式培养“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

2022-04-18 22:58  海峡教育报记者 李晨曦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李晨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他们是

“科技特派员”!

数十年来,

福建农林大学朱朝枝教授团队专注研究

“三融合三链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

从事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

近8000人,超过200支队伍

助力乡村振兴


十年磨一剑,创立“三融合三链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朱朝枝教授在工作中

4月中旬,福建农林大学的办公室内,朱朝枝教授在认真阅读《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这份文件是刚出的,是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文件的公布与实施,将进一步调动各级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将为我省继续巩固、完善、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看着这份文件,朱朝枝教授思绪万千。1999年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后,他带领年轻老师和学生在贫困山区从事高山蔬菜种植推广工作。2006年开始,朱朝枝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从事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2017年后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工作。“我们在农村一线发现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带回学校研究,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应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就把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载体,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1999年,朱朝枝(一排右三)带队在屏南县岭下乡考察

据朱朝枝教授介绍,他的团队2003年开始主持《“南平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国家软科学项目,针对“农林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研究”问题,深耕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路径的改革与实践。2014年底,在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探索后,朱朝枝教授团队确立了“三融合三链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以重构基于情景融合的应用课程体系夯实知识链为基础、以重构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能力链为核心,以重构基于思专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锻造素质链为依归,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知农水平、为农能力和爱农品质,促进卓越农林人才全面发展。”朱朝枝教授表示,这种模式针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痛点,解决了课程体系建设与服务农业农村发展需求间的匹配度问题。


据了解,福建农林大学自2003年以来累计选派高校教师担任省市县等各级科技特派员近8000人次,组织团队科技特派员超200支。在深入农村一线工作过程中挖掘科技特派员项目承载的教学资源,凝练成近1000个教学案例补充进课堂,编写进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投身乡村、扎根一线的卓越农林人才的同时,还建成多个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转型;助力乡村建设,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五个美丽’创建活动,推动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深挖科技特派员制度育人价值,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不断为科技特派员制度输送新鲜血液。这是我们团队今后的努力方向”朱朝枝教授表示,今后团队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全力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农业农村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黄跃东表示,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农民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爱农”教育,不少学生在田间地头实践后立志为农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毕业之后投身农村成为“兴农人”。“‘三融合三链条’模式下的科技特派员既是为农民提供技术帮扶的技术员,也是带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对其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家。”

霜刃今朝试,他们“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在“三融合三链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下,福建农林大学涌现了众多“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科技特派员,裴锦泽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2011年,裴锦泽考上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一时,裴锦泽成立了福建农林大学“三农”爱心社,帮扶农村留守儿童,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服务过程中,裴锦泽意识到:农村不缺好产品,但缺能把好产品卖出去的人才。此后,抱着引导更多人才回到乡村的目标,裴锦泽开始筹划“引凤计划”,于2017年成立福建省引凤扶贫服务中心。

裴锦泽(右一)在农场做实验

为服务返乡人才,裴锦泽团队在闽清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引凤计划”从此有了服务阵地。2018年,福建省“师带徒”引凤还巢计划在闽清县启动,拉开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序幕。裴锦泽也在2018年正式成为科技特派员,他一头扎进田野大地,静下心来为农村服务。

橄榄是福州的一张名片,闽清县橄榄种植历史悠久。闽清山坡上成片的橄榄林苍翠挺拔,承载着闽清乡村振兴与百姓致富的希望。但裴锦泽在调研橄榄产业时发现,鲜食橄榄由于酸、涩、苦、硬等问题,导致市场难以拓展,橄榄加工产业由于缺乏资金、缺少品牌知名度及销售途径,同样面临市场难题。面对这些问题,裴锦泽团队采取了“求证市场、创新品类、凝聚人才、打响品牌”四步走的创新策略,制定了橄榄农文旅产业链创新机制。

“我们先通过调研,了解市场需求。以橄榄露为例,这款产品是用青橄榄、冰糖、白米醋组合加工,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因为甜度过高,很难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弄清问题所在后,裴锦泽团队与农户合作,进行橄榄多品类研发,制定了橄榄饮料、橄榄醋、橄榄果酒、橄榄茶、橄榄盐、橄榄糖等多品类研发方案,通过多品类推广逐步获取市场。

产品有了,市场也有了,接下来如何打响品牌?裴锦泽团队联合高校进行品牌多样化创新,实现了橄榄品牌设计、研学课程开发、情景剧本开发等品牌传播。

团队联合厦门南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橄榄为主题进行毕业作品设计,成功推出了《山川供养》《妙音甘露》等设计作品,涵盖了橄榄露、橄榄醋、橄榄抱枕、橄榄水杯、橄榄明信片、橄榄日历等近百种产品和文创的周边设计。


团队联合阳光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共同开发“一榄情深”橄榄产业研学课程,该课程让体验者感受橄榄采摘、清洗、捣碎、加工的乐趣。该课程作为“农业产业+研学”的典型案例,被写进阳光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研学课程开发案例,为全省研学从业者提供经验借鉴。

裴锦泽团队创作剧本

“现在年轻人当中流行剧本杀,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前尚未有农业产业主题的情景剧本开发,我们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赴闽清乡村振兴支队,开发了全省首个农业产业主题剧本杀《一榄情深》。”裴锦泽介绍,该剧本以当地橄榄种植为主线,讲述了三个家族争夺优质橄榄品种资源的商业战争史,融合了橄榄品种的演变和作用,让游戏体验者们在休闲娱乐中体验清末以来橄榄产业的沉浮变迁史。剧本杀的开发调动了游客们的兴趣,延伸驻留体验时间,带动了住宿、餐饮、周边文创、橄榄产品的销售。

付出必有回报,裴锦泽团队的橄榄项目在海峡两岸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福州市“植根榕城”优秀项目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佳绩,并受邀参加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活动周等重要展会活动。闽清橄榄也从鲜食产品,逐步发展成为融合“农、文、旅”多个产业的致富法宝。

“项目和产品的整个研发和推广,凝聚了闽清本土技艺人才、高校青年人才、社会专家人才的共同努力,形成‘科技特派员+农户+创业团队’的联合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力量。”裴锦泽表示,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驱动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启动器,今后他和团队将会继续通过人才引进,实现五项创新工作的推动,促进闽清橄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朱朝枝教授说

他将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

为科技特派员制度输送新鲜血液

裴锦泽说

他将继续努力,不负科技特派员使命

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为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

身怀绝技的科技特派员们

点赞!!!


新闻背景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很快辐射推广到全国。“科技特派员”是指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看病难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22年3月25日,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建立健全让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激励机制”“支持科技特派员乡村创业”。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