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杀,你准备得怎么样?这竟是一份上海学生问卷……
2021-11-23 21:03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王晓瑜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最近一周,为了自杀, 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 “你是否让人知道自己的自杀想法?” “你已着手写遗言了吗?” …… 近日,一份上海长宁区中小学生的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让全国家长沸腾了! 家长们的疑问是: 这样的心理问卷真的适合孩子吗? 心理问卷包含诸多与自杀相关题目 11月18日,上海家长爆料称,上海长宁区部分学校近日给学生做了一份有关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包含了诸多与自杀相关的题目。 调查问卷部分截图 有家长报料,总共120多题的问卷里,类似自杀相关的题目不下30道。“这些问题诱导性极强,令人细思极恐,简直不敢相信会出现在学校发给四五年级小朋友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里!” 家长提出质疑 和“beck自杀意向量表”高度相似 还有家长透露,问卷的这一部分来自于“beck自杀意向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是国外学者编写的自杀意念测量工具。 网上一份落款为包玉刚实验学校小学部家委会提交的《关于长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调研的建议》显示,家长们质疑有以下几点,通篇负面消极的语句描述,不恰当引⽤《Beck自杀意念量表》,线上问卷的呈现方式不恰当,问题不合理,答案有效性堪忧等。并且表示了对该问卷前续及后续跟进工作的建议。“通篇具有诱导性、暗示性。”“连自杀工具都体现出来了”“孩子要做心理干预”,家长认为,《Beck自杀意念量表》问卷的目标人群为有自杀风险的病人,用在四五年级的普通学生上非常不妥。 媒体记者在网上找到该份量表,一共38道题,部分题目与家长截图的问题相似。比如,截图问卷中88题至91题 和问卷中31题至34题相同,截图问卷中63题至67题,和问卷中10至15题相同,其中出现讨论想不想死、想怎么死、什么时候想死、遗书写没写等不当问题。 学校回应 这是心理健康调查 还有家长在网络上披露了该校就此次事件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 图片 尊敬的各位家长,此次致信,是想与大家针对近期四、五年级学生参与的心理健康调研进行沟通。 我们知晓调研中包含了许多引起极大关注的不恰当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涉及自杀等主题,导致学生就这些问题在家中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和家人进行了讨论。 我们要为给大家带来的焦虑和担忧,以及作为一所学校,未能更迅速地意识调研问题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而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接长宁市教育局通知,我们的四、五年级学生需在11月21日前完成心理健康调查。 作为一所本地学校,包校须遵守这些要求,因此按照指示,我们要求中方老师为学生提供时间,以便他们在道法课中或早晨考勤时完成调研。 在11月8日派发调研任务给老师前,我们从其他几所本地学校获悉,他们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调研,且并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反馈问题,因此,我们也按照常规派发了调研任务。 为了确保尽可能专业地处理任何进一步的影响,我们联系了上海的一位顶尖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家,就若有任何问题或顾虑发生,应如何支持学生和家长向我们提供建议。 胡博士也已确认,我们不该与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根据他的经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个话题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该领域的研究也表明,接触这类信息不会增加接触到这些信息的群体出现自杀念头的风险。 …… 教育局回应 11月19日上午,上海长宁区教育局回应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内容不适当”相关情况。 通报全文 日前,我局接家长投诉,反映本区部分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内容不适当。 我局已要求停止该调查问卷工作。经初步核查,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我局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引发学生困惑和家长担忧,对此我局致以诚恳的歉意。我局将进一步调查处理,并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严格管理,密切家校沟通,共同守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这份官方回应来看,之前网上流传的相关问卷内容是真的,而且问卷内容确实不适当。 专家 上述调查涉“自杀”问题针对成年病人 《新京报》报道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喜刚表示,如果真的针对未成年人发布了上述量表进行测量,则是错误的行为。其解释称,首先,量表测试要求专业人士在身边进行,不仅要对被测试者解释清楚量表内容,还要对测量时间段有严格要求,“不同人会在不同时间和情绪状态下得出不同的结论,不懂的人瞎测会起到不好的效果,也不能让被测者在电脑上测量。” 其次,其认为上述量表与自杀相关的问题不能赤裸裸地展现在未成年人面前,“如果真想自杀的孩子,他是会隐瞒真相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量表内容而言,赵喜刚认为,上述量表问题明显是针对成年病人做的,并且是在医院里有过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的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做测量。 怎么对未成年人做心理健康测试? 如何对未成年人做心理健康测试?赵喜刚认为,有问题的孩子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可以通过一些反映生活状态的问题查看他的情况。比如“最近是否睡不着觉?是否不爱学习、不爱吃饭?感觉社会有没有温暖?朋友爱不爱我?”等,如果通过这些问题发现孩子有抑郁的倾向,则需要联系家长,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抑郁症筛查将纳入学生体检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上周教育部提出的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一事——日前,教育部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 消息发布后,当时就有网友表示,怎么科学地筛查、怎么保密,其实是更重要。心理健康调查,务必是在真正有专业知识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务必谨慎。 简而言之 上海的这份心理健康调查 真是值得所有学校警惕! 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 是一道新课题 要有科学指导 更不能如此“复制黏贴” (综合:升学宝、长宁区教育局、厦门招考)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