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大学城频道 > 教育资讯 > 正文

我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召开

2020-12-26 23:32:31 作者:罗小春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大学城频道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相互交流

学习借鉴

取长补短

……


12月25日上午,福建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在福建江夏学院召开。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王建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委教育工委思政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陈晓风主持。全省各设区市委教育工委分管领导和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我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做法经验,深入分析当前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面临的形势要求,研究部署深化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工作任务。


据了解,2019年1月,福建省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全国仅8个)。在此基础上,我省先后两批遴选了1个试点区和33个试点高校、20个试点院系,以点带面,以重点带一般,统筹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各试点高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综合改革,形成发展了良好的工作态势。



会上,王建南指出,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学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争创一流”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


王建南表示,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切实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新时代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作为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举措,作为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一步,深化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总的思路是: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不断优化“人财物时空”五大要素,加快构建“四维三全十育人”工作格局,探索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经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见效。


最后,王建南强调,“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一把手”工程,又需要久久为功、综合施策,要全局思考、系统规划、整体推进、保障有力。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二要深化综合改革,三要优化资源保障。各地各高校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高质量“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会上,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郑建岚、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黄坚瑜、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赖虹凯、华侨大学副校长王秀勇、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绚、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海明、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松柏、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红分别发言,介绍本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做法经验。


具体内容如下——

《系统设计、全面推进、制度保障

全力开展“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郑建岚



自2019年7月入选全省本科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建设高校以来,福建江夏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谋划、精心设计、一体推进,推动全校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一、坚持立德树人,突出抓好“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校党委成立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领导小组,研制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规划“三全育人”系统工程,将建设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基层党支部、全体教职工四级联动的“三全育人”机制,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个维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破以往“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工作局面,形成各方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大思政”格局。


(二)完善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认为,要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动综合改革行稳致远,就要全面统筹学校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学校根据《福建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指标体系要求,印发了《福建江夏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成立了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的十大育人专项工作组,每个专项工作组都有具体的工作目标、落实举措清单和完成时间表;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把“三全育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判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学校还通过专题会议、工作联席会议、现场推进会、部门协商会等形式,推动“三全育人”工作。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凝聚起全校教职工的合力,构建了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心圆,在学校形成了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生动局面。


(三)建章立制,着力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持续推进,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这既是前提也是保障。学校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突出抓好相关制度的建设。近一年多来,学校先后出台、修订了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政课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活动等制度100余份。这些制度涵盖了十大育人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学校各种育人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学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化评价改革,全力抓好育人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抓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学校党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充分调动学校各支育人队伍的积极性。


(一)健全立德树人评价制度。校党委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办学治校、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教职工的重要内容,全面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二)提高师德修养自觉。按照学校《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贯穿新教师入职、青年教师培养、职称职务晋升、读博访学研修、评议考核、表彰奖励、光荣退休等过程,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三)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遴选优秀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和相关学科专任教师充实到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师生比率先小于1:350。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组织开放式集体备课会、将热门网帖引入课程、依托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共学马列经典著作、开展基地式项目化社会实践等,使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四)选树育人先进典型。学校连续多年开展“十佳师德师风标兵”“十佳教学科研标兵”“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涌现出一批表现突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潜心育人的楷模。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表彰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利用校报、官网、微博、微信、易班等校内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交流育人经验,讲好育人故事,营造校园浓郁的育人氛围,使“三全育人”在校园开花结果,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三、塑造典型品牌,形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关键在于抓出特色,抓出成效。学校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搭建育人示范平台,塑造“三全育人”品牌,打造一批“样板房”和“示范区”。


如,工程学院围绕“匠心育人”主线,着力构建“匠人初心+匠师担当+匠人学堂+匠生筑梦+匠心传承”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推动育人主体从“单点”向“立体”的转变;海峡财经学院以打造多功能宿舍楼栋为抓手,把学生宿舍、生活园区打造成融党建、思政工作、第二课堂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空间,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设计与创意学院打造文化品牌,拍摄了《红色交通线》《寻访廖俊波》《答案》等短片,深入挖掘阳明学“育人”思想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冯梦龙文化教育与研究基地在育人中的作用;经济与贸易学院探索形成“党旗引航——12310”党建思政工作体系,彰显组织育人功能等等。


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三全育人”案例,涌现了“匠人学堂”、宿舍楼栋建设、“红色金融突击队”工作机制等育人案例,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全校教师参与“三全育人”的热情,扩大了工作的覆盖面,更增强了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效。


四、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校党委坚持“两个结合”,即:将“三全育人”与省级党建工作示范校建设相结合、与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相结合。


(一)“三全育人”与省级党建工作示范校建设相结合。出台《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持续完善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五级联创”长效机制,打通“样板支部”“达标创星”协同创建通道,发挥国家级样板支部和省级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示范作用,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育人作用。


(二)“三全育人”与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相结合。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走深走实。结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持续强化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三全育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教学活动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创新教学手段,培育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增强育人成效。


下一步,学校党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筑牢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坚持多措并举,扩大“三全育人”工作覆盖面,着力推进“十大工程”,将“三全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和各环节,使育人工作更有温度、人才培养更有厚度、立德树人更有成效。


《在新思想指引下育人育才的实践探索》

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黄坚瑜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在榕工作期间,极为重视高校育人育才工作,曾于1990年6月21日至1996年5月9日兼任闽江职业大学(现闽江学院)校长长达6年,为1074名毕业生签发了毕业证书,其间留下了诸多关于加强育人育才的重要理念和宝贵精神财富,成为福州市高校发展的重要遵循。长期以来,福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闽在榕工作时的重要会议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建立新机制,不断完善育人体系


一是强化党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市委重要议事日程,市委书记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名常委、一名副市长分管高校工作,组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协作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协作中心、心健教育工作专家指导组,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宝金到任后多次赴福州地区大学城调研,强调要做好福州地区大学城新一轮规划建设和内涵提升,打造全国一流大学城。三年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市委教育工委、高校相关领导累计落实给师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宣讲对谈86人次。坚持和完善了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严。调整配齐了各高校党委书记、副书记,省、市分级向民办高校派出挂职书记7人,11所高校全部完成党委宣传部设置。二是强化部门参与。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5家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守土有责。市委教育工委每季度召开高校思政工作例会,研判形势、部署工作。建立了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台账和大学生思想滚动调查制度。三是强化家校共育。抓住新生入学契机,搭建家校联系平台,畅通交流反馈渠道。进入疫情防控以来,各高校普遍加强家校联系,深入落实家访3.08万人次,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合力。阳光学院还制订了《辅导员家校联系制度》。


二、紧扣新任务,不断丰富育人内涵


一是突出创新理论武装。遵照省委精神和市委统一部署,大力实施高校“千军万马”工程,办好“一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团(业务讲师团)一社(青年读书社)一课(思政课)”,累计开展百人规模以上宣讲、授课、交流、论坛、故事会7129场次。组织大学生认真通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等,增进了“四个自信”和对新思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二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目标,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计划,各高校均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三年来举办各类活动累计840余场;举办大学生“我的祖国我奋斗”“讲好中国故事·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读书知识竞赛和征文、演讲、文艺演出等活动130多场次,各高校积极参加了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一马当先”知识竞赛。广大学子进一步懂得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大道理,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得到有效增强。三是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全市高校按要求配足心健教育师资54人。按每年生均经费不少于10元的标准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做到了心健教育专款专用。持续加强高校心健教育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三年来开展业务培训3300人次、征集优秀心健教育论文、典型案例634篇(个)。四是突出习惯养成教育。我市在全国较早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已编制出版系列读本、评出31所基地校、百名“习惯养成之星”。


三、适应新形势,不断扩展育人渠道


一是抓好文化育人。全市每两年举办一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就展暨大学生文艺汇演。各高校累计开设非遗传承等传统文化课程493门。出台了福州市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写了地方教材《福州市红色资源实践教程》。2019年全市高校全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评估验收。三年来我市高校在市以上文化艺术类比赛中获奖的师生超过1210人次。二是抓好实践育人。编制并《福州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五条措施》,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市属高校开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各院校正式签约的各类实践基地有350多家。三是抓好科研育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现有6所市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入全省重点建设行列,并实施结对帮扶共建民办高校计划。三年来全市高校已申请立项国家、省、市级新思想学习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课题236个,已结题197个。四是抓好服务育人。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对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学生按每生每年4500元国家助学金标准予以资助,其他困难学生按每生每年2800元资助。2019、2020年下达高校国家助学金资金7005.42万元,累计支助学生3万余人。


四、贯彻新理念,不断创新育人载体


一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印发《福州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任务清单》《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任务清单》,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导中心,系统谋划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工程。建立完善了集教育、教学、科研、学术于一体的思政课协作制度,出版优秀教学论文集5部,开展思政教师培训2832人次,举办公开课、观摩课186场次,组织三届“最佳思政一堂课”评选,共评选出62堂优秀课,开展了100堂思政示范课全市巡讲活动。专题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年来,福州市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不少于2000万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建设。二是推进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采取同课异构、同构异课等方式,贯通大中小幼思政课程。协调福建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了于山片区大中小幼思政德育发展共同体、福州三中教育集团思政一体化工作室建设。聘请福建教育学院、福建师大等11名专家担任我市中小学思政、德育、心健名师工作室顾问。三年来我市建设了诸如“鳌峰大讲堂”“旗山大讲坛”“阳光学院名师讲坛”“华南大讲堂”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讲坛或论坛,覆盖了数十所大中小幼学校,其中“鳌峰大讲堂”升格为全市道德讲堂总堂。闽江学院的“青春薪课堂”足迹遍布五城区,涉及近百所学校。各高校积极参与相关中小学合作建设或举办“中学青马班”“追梦同行者”等团建和志愿服务项目,促进了大中小幼思政课有效衔接,螺旋上升。三是推进网络育人工程。每年投入100万元以上,抓好“三微一端”建设,重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搞活思政教育,师生网络作品先后参加上级微视频征集、微拍大赛、“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等,2400余人次获奖,其中省校园微拍大赛连续多年成绩领先。


五、落实新要求,不断改善育人环境


一是外部抓整治。建立了市属高校政治安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排查政治安全隐患。政法委、文明委、民宗、文化、市场监管、城市执法管理等部门常态化开展高校周边综合治理、扫黄打非和扫黑除恶专项整治,开展“清风”“正道”专项行动,坚决打击“黄、赌、毒”,取缔非法“校园贷”等。全市共排查取缔多个校园周边非法宗教聚集点,梳理出多名信教师生。二是内部抓管理。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严格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防范和抵御错误思想文化渗透。强化校园文化阵地管理,没有出现违反政策法规和公序良俗等负能量内容。落实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度和用网责任制度,建立高校网络志愿者和骨干网评员队伍,三年来市本级、全市教育系统累计投入270多万元与互联网舆情检测分析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加强舆情监测与处置。深入开展教材专项工作,共排查教材12068册,清理超星系统电子版图书70多册。


六、面对新挑战,不断提升育人能力


一是提升高校领导能力素质。注意把方向、统班子、带队伍,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政治能力为核心,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常态化提升高校领导、院系负责同志政治理论素养和办学治校能力。多年来,全市高校未发现政治性问题,系统安定稳定。二是提高一线教师育人能力。通过岗位轮训、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一线教师育人本领。各院校均完善内部分配办法,全部落实了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待遇。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旗帜引领、教育引导、典型引路,开展系列评选活动,宣扬表彰“优秀辅导员”“优秀思政工作者”等。每年遴选优秀教师组建师德报告团,开展全市巡回报告。闽江学院教师陈东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第五届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教育组特等奖,获评“全国模范教师”“省高校青年教学能手”“市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赖虹凯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厦门大学党委高度重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围绕服务时代要求、社会需求、中心工作和学生成长,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顶层设计图,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党委专题会多次专门研究,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分步骤推进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三全育人”的厦大做法


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学校扎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出育人“组合拳”,将力度聚在“全”字上,将温度落在“育”字上,将高度赋在“人”字上,稳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一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改革,持续扩大思政教师队伍规模,专兼职结合,进一步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一批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标杆示范课程。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助力学生成长,打出“云上”教学组合拳,把握课程、教师、学生和质量四个关键,实现疫情期间“学习不延期、质量有保障”。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育人。不断加强科研育人队伍建设,深入改革博导遴选制度,积极构建导师综合指导能力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制度。以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等为榜样,选树宣传一批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引导师生用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建设。疫情以来,厦大师生成功研制RNA假病毒标准品、病毒灭活核酸保存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一体机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等多种实用产品,为抗疫贡献厦大力量。充分利用“嘉庚”号科考船的育人资源,开设“嘉庚号海洋大讲堂”,通过直播课等形式远程连线集美中学、宁夏隆德学生,实现“山海扶贫、教育相连”,发挥科考船最大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效益,进一步实现科研育人。


三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0,推进“八大”行动,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培养学生劳动情怀,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持续发挥红色文化、精准扶贫、西部支教等长期品牌项目的作用,稳步推进校内创新型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多支实践团队入围“青年中国行”和“调研中国”全国十强。组建“手拉手”志愿者团队,义务为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子女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防疫科普等线上“多对一”志愿服务,累计服务956人次,服务总时长超过1500小时。


四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线,围绕庆祝迎接建党100周年、建国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创新推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清明等主要传统节日期间广泛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场馆育人优势,深挖厦门大学“四种精神”内涵,将厦大代表人物的故事搬上舞台,用心打磨《嘉庚颂》《哥德巴赫猜想》《南强颂》《遥望海天月》《长汀往事》等系列校园文化精品和百年校庆剧目。推行实行免费米饭制度,让感恩文化在莘莘学子中有尊严地传承。


五是着力推动网络育人。搭建立体化网络育人平台,构建“五维一体”网络育人矩阵, 充分利用“两微一端”,讲好中国战疫故事,依托易班、慕课、课堂派等网络教学平台,多渠道开展线上教学。通过“校园好网民”“十佳网络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以关键少数引领带动网络环境治理。依托网络上好疫情防控思政课,组织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发挥学科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录制“疫情防控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专题系列讲座,点击量超百万。


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新生设立本科生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每年开设不少于20学分的心理健康校选课和院选课。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每年定期举办“感悟大学,领航人生”迎新生系列活动、“5.25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等。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构建“校、院、班、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在校生心理健康档案。疫情期间,发布学生心理支持指南,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和网络留言求助渠道。引导学生充实居家生活,开展以“送一份温暖”“献一份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尽一份孝心”的“五个一”系列线上活动,及时筑牢师生抗疫心理防线。


七是切实强化管理育人。以《厦门大学章程》作为办学治校总纲领,健全“依法治校、德法兼治”的制度体系,树立“严管善导厚爱”理念,做到严进严出、严在日常。深入开展校规校纪教育,引导学生强化自律。积极推进诚信校园建设,组织新生签订诚信承诺书,结合国家助学贷款办理工作,开展征信知识和诚信课堂讲座,强化仪式育人效果。坚持不懈开展优良学风建设。严抓开学报到率和课堂出勤率,做好考试诚信教育,严肃查处考试作弊,以优良考风促优良学风建设。


八是不断深化服务育人。进一步挖掘各类服务性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把快速、妥当解决师生诉求和问题,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相关岗位教职工绩效评价的依据,不断增强后勤行政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提升应急救助能力。打造“一站式”育人阵地。选聘131名机关干部担任“一站式”学生社区兼职辅导员,组建专门工作组,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学生社区宿舍楼栋全覆盖。进一步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重要育人阵地的作用,推动形成全员育人的综合管理模式。


九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100%全覆盖,奖学金奖励覆盖面超过50%。积极推进落实“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工作,疫情期间,学校分门别类加强对221名武汉籍学生及其他1410名湖北籍学生逐一点对点关怀慰问,为他们寄送口罩和书记校长的一封信,表达学校的关心和慰问。构建成才型、长效型资助育人模式。立足学校特色,打造 “爱无疆”暖心工程和“知无央”提升工程两大育人品牌,组织学院对困难学生建档立卡,通过与党员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对子的形式,及时关注困难学生的学业和思想状况,建立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奖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十是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细落实“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固定党日+”活动,开展“党徽戴胸前、使命永担当”活动,着力增强师生党员政治意识。选树一批课题组、创新团队、社团学生党支部,加强马研班红色先锋党支部、党规党纪学生研习社党支部等先锋系列、中心系列临时党支部的建设,不断提升学生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实效性。深度实施“扬才计划”“马研班”“大骨班”“思源计划”等优秀学生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课题调研、知识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三全育人”的厦大经验


厦门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立足学校的基础和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关键,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一是选齐配强,压实一线,奏响全员育人“大合唱”。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给足编制,提高待遇,建好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构建全员育人体系,提高育人实效。


二是抓住节点,精准施策,下好全过程育人“一盘棋”。充分掌握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时机,因时而进,分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间点采取不同方式关心学生、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和管理,构建起从入学到毕业、从日常到特殊时期完善的全过程育人体系。


三是健全体系,集约开发,推动全方位育人“同发力”。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为抓手,在学生社区一体化构建学业发展、心理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能力提升、生活学习服务等学生成长发展支持系统,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增强社区对学生的吸引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管理。


三、“三全育人”的厦大思考


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是“全”,难点和痛点也是“全”。也只有达到“全”,才能真正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从“单”到“全”,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如何从“意识协同”到“机制协同”?需要解决好协同机制问题。


二是从“分”到“合”,整合一体化育人资源。如何从“机制协同”到“技术协同”?需要在加强协同信息反馈和数据应用方面下功夫。


三是从“点”到“面”,构建一体化育人保障。如何从“技术协同”到“系统协同”需要主动研究思考与其他部门协同沟通问题。


下一步,厦门大学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弘扬“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光荣传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积极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自觉性、主动性,促进各种育人要素互联互通互促互补,努力开创具有厦大特色的“三全育人”新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提升“三全育人”精度

服务海内外人才培养》

华侨大学副校长王秀勇



华侨大学以侨立校、为侨服务,是全国拥有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一校两生的生源特点促使学校在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同时,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构筑“全”的体系下提升工作“精”度,进而实现分层次、有重点、全覆盖的育人新格局,发挥1+1>2的整体功效。为此,华侨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在“精确定位育人目标、精准保障育人资源、精心建设育人平台、精密设计育人机制”上下功夫,构建侨校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新体系,绘就海内外学子成长成才的同心圆。


一、主要做法


1.精确定位育人目标,把握方向性


学校依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将思政工作的关键指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


一是以“侨校+名校”为根本,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以“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为关键,设置三类学生培养目标:将内地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港澳台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侨华人及留学生培养成“热爱中华文化、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二是以“会通中外,并育德才”为统领,培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近年来,学校坚持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实现学生参与校园清洁、环境美化等劳动全覆盖;坚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开设舞龙舞狮、武术等12种课程,实现体质体能测试全覆盖;坚持依托选修课、音乐会、棋艺书法社团等,实现美育全覆盖。


三是以“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为核心,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学校积极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使命担当,在全国率先开展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年活动,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开设中国书法等课程50余门,选修学生达4000余人次。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共开展云讲堂、云学风等10种“承志·云”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2.精准保障育人资源,体现协同性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依托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制定修订《关于落实<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意见>的重点任务》《教学科研单位学生工作业绩考核细则》等7项,推动思政工作落实到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各方面。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将思政工作生均拨款提升至41元,预算总额提升至120万,划拨80万元作为学生社团建设专项经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发放专项津贴。实施“阳光成长计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身定做资助包。每年为“双困”毕业生发放求职补助;今年还对湖北籍毕业生按2000元/人的标准一次性发放求职创业补贴。


三是强化技术保障,推进贵重仪器共享平台三期建设,完成智慧化教学平台四期建设,探索“智慧社区”、“华园益声”学生权益平台建设,连续三年对1.8万名学生和100余名教师开展滚动问卷调查。


四是强化社会保障,引导社会贤达、董事、校友等举办14场“校友讲坛”,开展董事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共设立80余项奖教奖学金。


五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1:200配齐辅导员,落实“双线发展、双线晋升”机制,从辅导员中选聘9人转任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侨校人力资源提升工程,培训教师1000人次,组织12期625名思政骨干开展实践研修;推进“辅导员名师名品名室创建计划”,建设21个辅导员工作室,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开设学生领袖拓展班、菁英学堂等骨干培训班,举办“星光耀华园”,表彰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骨干40名。


3.精心建设育人平台,突出针对性


一是夯实主阵地,推进教学改革。6个项目入选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率先在全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立项建设3个思政课程“名师示范课堂”、19个“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堂、39门优质课程、3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升级改造10门面向港澳台侨学生授课的课程,为境外生开设7门思想品德课。打造“思政第一课”,邀请省委常委、统战部长邢善萍、泉州市委书记康涛、校党委书记徐西鹏、校长吴剑平等为学生上思政课。


二是革新主渠道,打造实践品牌。建设舞狮(南狮)、安溪大坪乡、黄河水文局等5个全国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7个国情教育实践基地。组织166名学生分赴8个国家开展“华文星火”等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吸引1万余名当地中小学生参与。组织30余支学生“百村千人行”团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宁德下党村等开展慰农、支农、助农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人参与“中华文化之旅”“名家故里行”等实践活动。


三是打造新主场,建设网络平台。建设以华侨大学易班为龙头、涵盖各学院学生官微新媒体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华大e家,打造“华大思政微课”“国防教育”等平台,形成资源共享、活动共谋、效果共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主场。目前,学校“易班优课”的月教学活跃度、易班共建指数均排进全国前列;推出的3项网络作品在全国获奖。


四是弘扬主旋律,做好以文化人。坚持“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成立12个“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近百场。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侨缘邻里中心、毓秀侨苑等文化地标,举办“承志·传统文化大观园”“精彩亚洲·对话文明”“我们的节日”等文化实践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令鼓,已获得8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学校的靓丽名片。


4.精密设计育人机制,注重实效性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抓好一把手。修订党委常委会议及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将思想政治建设等作为重要指标列入议事范围,把“三全育人”各项指标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三全育人”工作纳入基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纳入校内巡察、“双一流”建设和各单位绩效考评。


二是改革评价机制,用好一把尺。成立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改革教学、学术、教师、学生等评价机制。设立教师聘期任务,将主题班会、优秀网文等与育人工作相关的指标纳入认定范围;推动人才评价模式改革,制定44个专业的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方案,试点开展境内外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实践,将境内外学生融合情况纳入评价指标。


三是构建协同机制,下好一盘棋,出台《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实施方案》等,推动全校中层及以上领导联系学生,开展“校长有约”“校长见面会”等12场次,校领导讲思政课23次,深入一线课堂听课34次;定期召开大学生思政工作和思政理论课建设联席会议。


二、实际成效


1.学校育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力进一步提升。近两年,共有432人次学生个人或团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获全国奖项68项。教师中,3个个人、1个党支部入选国家级项目或奖项,32个团队、5个学院党委、60个党支部、6个个人荣获省级荣誉。


2.侨校育人特色进一步彰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成立的“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入选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体系建设、管理“五化”工作法和疫情防控“五心”工作法受到国家部委肯定、推广。


《“我的中国心”港澳台学生实践育人工程》等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项目,“归根献深情,侨青志愿行”等3个项目入选2019年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项目,入选数并列全国第一;“华文星火”团队、学生社区获评全国奖项;14个项目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政精品项目等。


《坚定方向守初心 聚焦育人求创新》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绚



福建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部署要求,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育人育才使命,围绕“全”字做文章,聚焦“育”字下功夫,坚持“五聚焦、五强化”,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组织领导,强化制度机制建设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列入学校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部署会、专题推进会,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学院主抓落实、全员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强化示范引领,书记、校长带头上党课、讲思政课,带头联系师生,常态化开展“书记早餐会”“校长面对面”“校领导接待日”活动。将“三全育人”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校领导带队检查督查,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推动责任有效落实。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着力构建“有核心、无边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深化校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立项设立试点学院6个、试点团队14个、试点项目12个,推动试点工作由点及面、示范推进。


二、聚焦师德师能,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师德第一标准,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独立设置教师工作部,构建“学校党委—师德建设委员会—教师工作部—二级单位党委—教师党支部—教师”六级师德建设体系。组织全校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把师德规范融入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研究生导师遴选等工作,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举办师德师风大讲堂,积极开展典型选树,涌现出“最美奋斗者”陈征教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杰出人民教师等一批先进典型。突出抓好教师党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党建示范创建与质量创优”工程,培育建设全国党建示范项目6个、省级标杆院系5个、样板支部71个,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设置16个创新团队党支部,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强化教师育人责任,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制定《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落实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班导师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考核评价核心指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考核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主责主业意识,推动教师立足岗位、教书育人。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制定实施《新进教师培养办法》,实施成长导师制,开展为期2年的新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制定实施《教师访学研修管理办法》《教职工学历学位进修管理办法》等,实施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辅导员素质能力培训提升计划,分类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三、聚焦思想引领,强化主渠道建设


切实加强全国重点马院建设,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持续巩固学校作为“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重要阵地”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A类学科和福建省高峰学科建设序列;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引进教授、优秀博士13人,聘请中央党校一级教授许耀桐担任院长,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省属高校率先落实思政课师生比1:350比例要求;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探索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出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专项奖励办法,足额落实思政课教师人均每月2000元专项津贴;出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专项奖励办法,在学报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栏,高质量办好《理论与评论》学刊,教师2020年在《人民日报》《求是》等“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8篇。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守正创新,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习近平治国理政”选修课,出版《四下基层与群众路线》《摆脱贫困与全面小康》等系列教辅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深度转化,扎实推进“三进”工作;推进本硕博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推行“对话式教学”“同龄人讲思政课”等教学新模式,打造“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示范微课堂”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断提升, 8门课程获福建省首批思政课程精品教改项目立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2020年确立校级示范项目本科52项、研究生28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所有专业都必须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聚焦内容供给,强化网络阵地建设


拓展线上育人平台,开通“福建师范大学学习强国号”,讲述师大好故事、传播师大好声音。加快融媒体建设,开通官方短视频号、官方企鹅号、小葵B站、抖音等,培育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官微推送的原创文章被新华社等转载,点击率破万的达19条,总阅读量142万次。打造学生服务联动协调中心(小联)线上平台2.0版,迅捷回应师生诉求,累计为师生协调解决具体问题近2万件;打造升级“青马易战”轻应用,让传统的理论学习融入易班、扎根互联网,学生总答题量突破3亿题次。打造网络文创精品,积极打造“小葵”“小联”网络文化品牌,制作推出《党支部条例一起学》《小葵新型冠状病毒防护指南》等网络思政精品动漫视频、动画共计150余件,在“学习强国”、新华网等平台刊播,产生广泛影响,多位中央、省委领导莅临小葵馆参访。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等网络文化作品征集,25件作品在福建省第四届校园微拍大赛中获奖。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讲授微党课,开展辅导员理论微讲坛,依托博士生新思想宣讲团、青年讲师团等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推送师生撰写的“小联微评”“微言大义”时政解读网络文章322期,总阅读量超过155万次,线上线下推动师生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五、聚焦氛围营造,强化育人环境建设


加强党建引领,深入开展学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征集一百本读书心得笔记”等“十个一”育人行动,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品德修养。深入实施“青马工程”,组建青年学生“红传故事”宣讲团,在全省高校率先“将支部建在学生社团上”。坚持以文化人,持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开展文明学院、文明家庭、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推动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蝉联“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开展“光盘行动”,组织1000余名志愿者开展线下督导,1万多名同学参与打卡接力,营造厉行节约校园风尚;与省教育厅、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青春歌会”,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断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强化实践育人,主动开拓渠道、搭建平台,推动学生在“抗疫”斗争、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工作中磨练意志、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疫情期间,组建返乡大学生青年突击队,开通“小葵”心理支持热线,发起“抗疫一线人员子女多对一辅导”项目,帮扶医护人员子女近百名;推动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成长孵化,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荣获金奖一项、铜奖两项,研究生支教团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青年榜样”先进集体;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赛事中连创佳绩,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坚持培根铸魂 落实“三全育人”

全面培育德技并修的时代工匠》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海明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作为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始终秉承船政“爱国强技、产学一体、精益求精、趋变求新”的办学传统,紧密围绕行业发展和船政文化双重特色,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上呈现初步成果和可喜局面,形成了具有船政特色、可复制推广的“1453三全育人共同体”育人体系和核心模式(1个引领、4个维度、5个工程、3个育人模式)。现将学院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做个简要介绍:


一、主要经验做法


(一)1个引领:坚持党建引领,全程育人“一盘棋”


一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等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现代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全国双高校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船政文化精神为主导,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二是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支部堡垒工程”“校园先锋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活动阵地工程”“数字党建工程”等工作,促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全面提升,使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教育教学更有温度;三是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全方位,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4个维度:立足立德树人,创新育人新模式


学院立足新时代,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全面统筹,协同育人,围绕以培养学生“五自提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培养能力、自我成才能力)为中心,学校、用人单位、家庭4个维度协同育人,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国家至上、以德为先价值观,能够持续担当社会需求使命、德技并修的时代工匠。


(三)5个工程:实施五个工程,全员育人“大合唱”


1.实施责任压实工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和二级学院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2.实施队伍建设工程。成立学院和二级学院两级“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综合素养教育改革联席会议,定期听取各部门管理工作汇报,深化“三全育人”工作;配齐配强党务工作者、思政教师、辅导员等三支队伍,不断激发队伍活力。目前思政专任教师人数54名,师生比达到1:346。深入推行思政教师班级导师制、专任教师班主任制,着力打造教师、工程师、人生导师为一体的“三师”教师队伍;建立企业导师制度,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高管、优秀校友、技能大师担任导师结对专业对学生开展职业能力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帮扶等育人工作;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体系完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自治。  3.实施筑梦引航工程。建设全省样板“三全育人大数据展示中心——行知空间馆”,探索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融合模式;建设行政服务大厅,打造“服务育人示范岗”;大力培育课程思政精品课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同心圆;打造系列校园文化产品和网络文化精品栏目,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如组织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以助暖心、以文育人”资助栏目,诚信月、自强成长训练营、资助下午茶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开展“青年筑梦之旅”“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等主题德育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组织动员了40000多名学生,组建22支省级重点团队和47余支校级重点团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三全育人”工作与专业建设、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相结合,与教师队伍的实绩考核相结合,重点发力、创新突破、形成特色。


4.实施春风化雨工程。建设“校史馆”“沈岩艺术馆(工作室)”“船政画院”,与“船政博物馆”“冰心文学馆”“福建档案馆”共建文化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建立“3E”文化育人环境。构建随时(Every-time)、随地(Every-where)、人人示范(Every-one)的“3E”文化育人环境,着力于行业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道德规范进楼宇、职业岗位标准进教室(实训室)、标准工艺流程上墙面、操作规程上台面,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实现人人都是育人环境。坚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进而保障德、技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5.实施协同发力工程。一是邀请校友企业返校参加双创比赛,加强校企联动,通过举办双选会、专场招聘会、实习招聘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拓视野、强自信。二是持续优化理事会运行机制,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协同创新中心、 职教集团等行业组织的育人功能,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合力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三是家校联动、共管共育,实行“学校一家庭”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环节的重要作用。四是打造评估跟踪体系,开展学生成长评价测量、毕业生和校友问卷调查,系统推进目标引导和全程评估。


(四)3个育人模式:精准施策,全方位育人“同发力”


1.实施“三阶育人”。针对一年级学生实施“蓝图阶段”,以入校100天为时间节点,围绕理想信念、日常养成、专业发展、团队精神、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六大主题,通过参观一次校史馆、学唱一首校歌、听一场心理健康讲座、制定一份学业规划、学习一期安全微课、学习一遍校纪校规“六个一”活动,引导学生高质量融入大学生活。针对二年级学生实施“卓越阶段”,通过评选“先进集体”班级和学生标兵,发挥朋辈榜样引领带动作用;开展综合素质提升行动,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参与创新创业、加强团队建设等,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党建品牌创建计划,通过打造“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着力提升党员骨干素质能力,激发支部活力,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发展型党支部建设。针对三年级学生实施“起航阶段”,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就业教育、感恩教育,组织开展送母校一份祝福、拍一张毕业合影、开一次主题班会、发一份感谢信、做一份大学总结、写一份毕业生代表发言稿等活动,营造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浓厚氛围,助力学生顺利步入人生新阶段。


2.实施“三季育人”。入学季通过迎新服务、学生军训、入学教育、集体宣誓等仪式活动,让新生“享温暖、增认同、转身份”;表彰季通过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等评选表彰及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展示先进典型,让学生“受启发、传价值、导言行”;毕业季通过就业帮扶、毕业教育、毕业典礼等,引导学生“树理想、明责任、勇担当”。


3.实施“三+育人”。通过党建思政+船政文化教育、职业素养+专业教育、船政质量精神+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三+育人”,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精准供给,进一步拓深拓宽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2019年以来,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有队伍、有体系、能协同,取得初步成效。学院入选全国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是全国文明校园建设先进学校,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育人成效和学生管理50强。1个党支部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首批样板支部;1个单位获2019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院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授予“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高职扩招典型案例库。连续六届获福建省“文明校园(学校)”称号。被评为福建省高校党建示范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院工会获“福建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称号,3个二级学院获“模范职工小家”称号。院团委获评“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1个单位被评为2019年度“福建省五四红旗团(总)支部”;心澜船社被评为2019年“福建省五一先锋号”。1位教职工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和“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位教职工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9年、2020年连续二年荣获福建省“一‘马’当先”知识竞赛高职高专组个人第一名(一等奖)的好成绩。1位学生被评为2019年度“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员”。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总数量2019年位居全国第3位。以船政学堂为题材的2个原创节目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二等奖。舞蹈《薪传》、诗朗诵《练童远航——致嘉乐尔书》,分获第六届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表演作品类甲组一等奖。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全程育人融合衔接仍显不够。如何挖掘不同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和功能,从而实现二者融合衔接方面仍有不到位的地方。


(二)全方位育人有机联动仍需改进。全方位育人涉及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家庭、社会、学校、企业多个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问题,在目标、功能、资源、策略上各有侧重,如何厘清富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育人责任任务,形成相应考核机制,及实现“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联动机制,亟需改进。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继续在“全”字上下功夫。突出“全员”重在班子,“全过程”重在机制,“全方位”重在统筹。二是继续在“深”上下功夫。让“三全育人”深刻内涵深入人心,在“学思用贯通”中深化实践,做实做深试点建设工作。三是继续在“新”字上下功夫。坚持与时代元素结合起来,探索新规律,总结新经验,全面推动双高学校建设。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旗帜鲜明弘扬主旋律,让三全育人工作活起来、潮起来、强起来、智起来。


《春风化雨润无声 立德树人结硕果》

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松柏



黎明职业大学是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高职院校,具有91年办学历史和36年高职教育经历,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育人成效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2016-2019年连续四年位居福建省高职高专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第一名,以福建排名第一荣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和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五年总评第一),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办学作用、实力和影响持续走在全省高职高专前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任何情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业态,黎明职业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跨越发展和加速超车,其中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思政工作重要论述、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民生工程持续抓紧抓好,为学校办学发展和师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


自2019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来,学校将试点工作作为支撑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和省示范校建设的攻坚项目,列入年度绩效管理和纪委监察重点项目进行专项管理,按照“紧扣一个核心、突出两个特色、聚焦三个维度、抓好四个关键、实施五项计划”的总体思路,以形成“有效供给、有效协同、有效制度、有效评价和有效经验”为突破重点,探索生成了一系列具有黎明特色、符合高职特点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创新项目,构建系统化“三全育人”样板体系。


一、特色创新与工作成效


(一)紧扣铸魂育人,推行立德立行计划


一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兴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热潮,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史”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中特理论读书社获评省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学习强国发布师生理论学习成果50余篇次,校党委在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会作典型发言,学校获评教育部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线上主题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二是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推进院系党总支“五个到位”、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和基层党组织“海丝先锋”达标创建,开展团学组织机构改革,以一流党建引领全校各级各类党群工团和学生组织发挥育人功能。学校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模范职工小家1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5个、省级五四红旗团委标兵1个、省级模范教工之家1个、省级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5个和一批市级以上先进集体。


三是塑造社会实践品牌。按照“全年布局、全员参与、全程指导”思路和“分段实施、分类立项、分层保障”原则,从基地建设、机制保障、项目管理、校企协同等多个维度综合发力,构建“立体式”实践育人体系,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一大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项目获省级以上表彰。


(二)注重教学相长,推行产教协同计划


一是创新教工育人、科研评价改革。针对教师“重教学、重科研、轻育人”问题,在全省范围内首创实施育人工作量化考核制,参照“教学工作量”、“研究类工作量”增加“育人工作量”,激发不同岗位、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实施学生导师团制度,以“协同育人”为价值理念打造学生导师制升级版,吸纳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及企业、校友和政府人员等组建了150多个学生导师团(分为专业导师团、素质拓展团两大类),覆盖了全体学生的个性化辅导需求,做到“实境真题、德技并育”,实现导师、学生的共同成长,有效解决教书育人“两条腿”、“两张皮”问题,得到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省教育厅《教育工作简报》多次关注报道。


二是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开展“三教改革推进年”主题活动,建设智慧教学中心,深化课程思政、通识课程改革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贯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行业企业、就业服务的有机融合。2项成果在全国高校学生思政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获奖,3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位教师连续两年入选全省百场哲社讲座专家,1位教师入选福建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百人巡讲团,2门课程入选泉州市思政示范课,创新创业+专业实体育人新模式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特等奖。学校荣膺全国阳光排舞进校园五星级示范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高峰论坛介绍“三教改革”经验。


三是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样板。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系列重要部署,持续提升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效,现代学徒制改革、“1+X”证书制度试点、鲁班工坊、高水平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和国际化办学等走在全国全省同行前列。学校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高职院校鲁班工坊建设发起单位,1个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5个专业入选国家骨干专业,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级立项,2个产业学院获得省级立项,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介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做法。


(三)坚持润物无声,推行以文化人计划


一是做特“文化育人”。发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弘扬“黎明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校史馆、办学成果馆、海丝文化集镇、宝觉书院、朱子文化园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场馆,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品牌。文化育人经验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优秀成果,学校入选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全国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研讨会介绍经验。


二是做亮“精神文明”。优化精神文明创建的机制、载体、内容、形式,持续开展“文明处室”“文明学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选活动,持续提升师生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学校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校园(文明学校),荣获泉州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集体,入围参评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三是做优“教育阵地”。建设融媒体新闻中心、舆情监测系统、网络监控中心,师生共建一批思想教育高地。黎明讲堂入选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讲坛,官方微信入围全国职业院校微信公号百强,多次入选全国高校易班优秀案例,油菜花新媒体工作室常态化接受团中央、团省委新媒体作品制作委托,工作案例获教育部全国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学校在全省高教学会高校新闻宣传研究会、全省易班建设专题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


(四)突出提质增效,推行管服提升计划


一是以治理改革汇聚育人合力。聚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实施“党建领航、校章执行、教学改革、团队溶炼、质量保障”五个工程,推行“八个校”办学方略、“七动”动力机制和“五化”运行机制,全面统筹调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工作经验在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全省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现场会推广。


二是以绩效改革激发教工活力。开展黎明精神、“七个问”、“三个什么”大讨论,遴选表彰“黎园最美教师”,推进分类别分层次全量化的二级单位和全体教工360°绩效考核评价改革,全面强化创先争优活动和“三论英雄”绩效导向,激活全体教工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学校授权专利数、省级科研平台数、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创新创业竞赛等指标领先全省高职高专同行,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强,工作成果参评教育部高职院校管理典型案例、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三是以手段创新提升育人质效。构建智能化、可视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师生基础数据平台、育人工作清单系统、导师团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项目数据收集系统,覆盖招生入学、教学实践、实习实训、奖学助学、就业创业、生活服务、资讯服务等全方位需求,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监管与服务,提高“三全育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师生获得感,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


(五)突出人文关怀,推行爱心教育计划


一是构建个性化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学生-学校-银行-家庭-社会”五环联动的励志教育模式,创新教工“一对一”精准帮扶、“义工”教育制度,为每一个贫困生打造“量身订做、套餐配比”的个性化“爱心教育资助包”,培育选树宣传励志典型、奋斗先锋和创业达人,打造“发展型资助育人示范”品牌,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福建省创业之星标兵、福建省励志先锋等一大批标志育人成果,学校在全省学生资助宣传与育人工作会议上介绍典型经验。


二是构建网格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标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遴选“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院”,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格化危机防控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特色心理健康育人品牌,心理咨询中心成为泉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学校荣获福建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机构。


三是构建精细化特殊学生教育体系。坚持“一生一档、一生一策” 精细化教育策略,实施优秀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异常学生和行为问题学生“家校五必联”制度,完善突发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有效守住育人工作底线。学校连续多年荣获泉州市平安校园5A级学校,涌现出福建省最美学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标志育人成果。


二、问题困难与努力方向


在和高考制度改革、高职扩招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一是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各种思潮涌入校园,给校园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冲击。二是高考制度改革和高职扩招导致在校生规模扩张、生源结构复杂、生源素质下降,学生呈现出发展信心不足和成长需求多元化的整体特征。三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力。四是师资队伍年轻化特征明显,双师素质不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凡此种种,要求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今后,我们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高校思政工作重要部署,坚持“从严治校、质量建校、特色立校、创新兴校、制度管校、人才强校、开放办校和环境美校”办学方略,制定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扣广大师生的特征和需求,坚持目标管理、注重问题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努力争创全国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为学校创新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武装和思想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红



近年来,福州大学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努力构建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018年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学院坚持育人导向,着力组织实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提升工程,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扎扎实实把“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工作向广度、深度、细度推进,有力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具体举措


1.在全员育人上下功夫,围绕立德树人,提升工作的“广度”。学院把推进“三全育人”改革试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照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办法》,加强组织领导、整体谋划和系统设计,健全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二是坚持“一体化构建”。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育人保障的立体场域,实现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力量汇聚。三是健全体制机制。结合第四轮岗位聘任,梳理教职员工岗位职责,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考评范围,强化立德树人要求,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合力。以打造“四有”好老师为目标,组织开展“最佳一节课”、“我心目中好老师”、“优秀班主任”等先优选树活动;以“七个一”工程为载体,建立领导联系师生制度、导师制班主任制度,广泛开展进课堂、进社团、讲党课、指导活动等,校党委张天明书记联系北斗团队党支部,林生副书记担任2018级数理综合班导师班主任。


2.在全过程育人上下功夫,贯穿三个阶段,提升工作的“深度”。将育人工作贯穿各阶段,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一是区分“三阶段”。针对新生适应期,以“养成、转变”为主题,突出大学精神和职业规划教育;针对学习成长期,以“塑造、成长”为主题,突出学风建设和发展教育;针对毕业择业期,以“展望、未来”为主题,强化理想信念和职业素养教育。二是坚持“三贯穿”。坚持课程思政贯穿全程,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入心入脑的思政课、德智并重的专业课;坚持科研育人贯穿全程,实施本科生导师计划、创新创业导师计划,推进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进研究项目”,激励学生勇立创新创业潮头;坚持学风建设贯穿全程,以“开学第一课”、《物信讲坛》、《物信新视野》等讲坛为平台,紧抓学风建设和学术诚信教育。


3.在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打造“六大阵地”,提升工作的“细度”。从实践、文化、网络、组织、心理、资助等六个方面入手,拓展实践育人空间。一是筑牢实践育人阵地。建立6个校外实践基地、4个校内竞赛基地、2个创业孵化苗圃,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科技竞赛、志愿服务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校内外实践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二是打造文化育人阵地。以党团活动日、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为载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形成以“四主题、两品牌、三活动” 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育人阵地。三是占领网络育人阵地。以学院官网、微信微博、易班为主渠道,发挥数媒专业优势,创作“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打造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阵地。四是建好党团组织阵地。以开展对标争先工作为抓手,加强党建服务中心和党员活动室建设,推进党支部进班级、进社团、进创新创业团队,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五是完善心理健康阵地。成立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心理咨询室、沙盘室、团辅室,举办心理健康系列主题教育、525、10.10心理健康日活动。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连续多年获评校优秀心理中心。六是搭建资助育人阵地。自筹设立“天地星奖助金”“傲鹤助学金”“奇骏助学金”等,年资助金额超30万。开展资助育人“三行”教育活动、“励志校园”活动,激励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


二、主要成效


在课程育人方面,培育选树了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程树英、郑仕标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96.67%,本科生升学率33.7%,2020届本科生升学率达43.8%。


在科研育人方面,强化了师生科学精神,推动了科教融合。两年来,学生在PRL、NC等顶尖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62篇;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学生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42项,省部级139项;“福大北斗”小平科技团队通过团中央验收。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黄衍堂教授团队研发的“远程热成像人体体温检测报警装置”在福州部分商场投入使用;高跃明研究员团队取得新冠病毒免疫层析检测技术阶段性成果。


在实践育人方面,师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成果突出。2018年以来,共组建37支社会实践队伍,其中国家级重点队1支,省级重点队1支。获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个人1名、福建省优秀实践团队3支,学院连续两年获评福建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生获“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项8项;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二等奖1项。


在文化育人方面,挖掘学院文化育人要素,营造了积极向上文化氛围。摄影作品“国风旅拍”荣获2019学院奖广告创意大赛全国一等奖,《女杰秋瑾》获“我心目中的思政课”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大赛一等奖,歌曲《青实》获福建省原创校园歌曲大赛金奖,学院连续两年获评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在网络育人方面,拓展了网络教育平台,创作一批彰显学院精神内涵的文化艺术精品。院官方微信、微博等年发推文数超 700 篇,总阅读量超过150 万;“云间电台”系列栏目推出8期,播放量近2万;视频《守护》网络播放量超十万、《对话福州“90后”新四军老战士》等视频被团省委微博、空间转载;《我和我的祖国》合唱视频登上中国教育报网站。


在组织育人方面,加强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建设,形成育人组织合力。学院入选福建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校级党建标杆院系、校级学生党建工作示范点;北斗团队党支部入选全国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建设示范点;义务维修队党支部等7个党支部入选省级样板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自启动“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工作以来,学院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多措并举,整体推动,并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效。下一阶段,学院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新思政观为引领,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工科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工作方案,强化实施保障,确保“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工作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此外,参会人员还分别到福建江夏学院的货币博物馆、冯梦龙文化教育与研究基地、设计与创意学院艺术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该校育人模式和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情况。






李晨曦/图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