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大学城频道 > 正文

李迅:多样化学生资助实现“三个全覆盖”

2019-09-02 19:29:16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海峡教育报讯  8月30日,《中国教育报》8版刊发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署名文章《多样化学生资助实现“三个全覆盖”》。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快步发展,建立起了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学生资助项目达29项,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从制度层面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多样化学生资助实现“三个全覆盖”

■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迅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快步发展,建立起了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学生资助项目达29项,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从制度层面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2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资助各类学生837.42万人次(不含义务教育普惠性资助人数),财政性资助资金达146.12亿元,有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资助制度,加强人文关怀

一是前置助学贷款流程。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审核工作前置至高中或中职毕业前的上年9月至当年4月,不影响学生备战高考。对在高中阶段已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通“助学贷款”直通车,由银行直接受理贷款申请,不用再重新申请和认定。

二是向前延伸“绿色通道”。福建在认真落实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所掌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广泛开展“家校关怀万里行”活动,将困难补助送到特别需要的学生家中。

三是实施毕业生就业补助政策。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福建建立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补助金制度,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应届毕业生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就业补助。

二、“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一是对建档立卡等学生实施信息比对认定,主动资助。为了对脱贫攻坚对象学生实施精准资助,福建搭建了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共享的建档立卡等学生识别比对信息系统,将全省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等人口信息与在校学生学籍信息进行比对,实现精准识别、主动资助。

二是对其他贫困学生实施量化评估认定,精准资助。为解决资助对象精准认定问题,福建研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指标体系”,同时推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线上服务平台“福建助学”APP。学生通过手机注册申请国家助学金,系统将依据学生填报的有效信息自动测评出贫困度分值,学校根据其所达到的贫困等级决定是否给予资助和资助的等级。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取消贫困证明后带来的资助资格精准认定问题,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的便民服务目标。

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生源地助学贷款服务水平。福建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由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农信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共同承办,形成了良性竞争格局,为申贷的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便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福建省农信社推出手机APP、电脑客户端和微信小程序,在线受理助学贷款申请。学生可以通过下载手机APP或电脑客户端,足不出户在线办理申贷手续。国家开发银行实行了电子合同签署制度,使贷款流程更加便捷。

三、践行资助使命,努力促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活动先行,深入开展励志、诚信、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资助主题宣传活动,把政策宣导同励志、诚信、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融为一体。2017年起,在全省高校每年组织开展资助育人“三行活动”,即“资助政策乡村行”“家校关怀万里行”和“金融知识校园行”。全省各高校累计派出1500余支小分队5000多名学生志愿者,走访16000余户农村家庭,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开展助学帮扶活动。“三行活动”既锤炼和提高了高校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又将资助政策送到了田间地头,取得宣传和育人双丰收。

二是与时俱进,占领资助宣教工作新高地。为了增强资助宣传和育人效果,福建积极探索融媒体在资助宣教工作中的作用。与福建报业集团旗下的海峡教育报合作,打造“一刊”“一号”“一网”的融媒体宣教平台。“一刊”即在全国独家创办资助报刊《海峡教育报·资助专刊》,以每年20期,每期1万份的规模持续发行。“一号”即推出“福建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以每周2到3期的密度持续编发。“一网”即办好“福建学生资助网”。融媒体宣教平台为传播资助声音,讲好资助故事,弘扬资助正能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