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长征路|近六千名宁化籍红军血洒长征路
2019-06-19 22:16:53 来源:海峡教育报 责任编辑:赵海霞 我来说两句 |
近日,海峡教育报记者参加中宣部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踏寻革命足迹,感受红色情怀。 相关链接: 记者再走长征路② | “长征第一村”学校师生:践行“十个一”,弘扬革命精神 6月11日,本报记者随采访队伍走进红色土地——三明市宁化县。三明地处闽西和闽西北,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实践的重要区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当天上午,采访队伍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了解那段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李晨曦 姚兴榕 摄 中央苏区“乌克兰” 位于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园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李晨曦 姚兴榕 摄 1929年3月,红四军进入闽西地区,点燃了三明的革命火种。1930年春,古田会议召开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途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1931年初,红十二军与红四军一部,在三明开辟了宁清边区和建宁西北游击区;同年5月,红一方面军建立了建泰将、宁清归两块革命根据地、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成立闽赣省,下辖26个县,其中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将乐、沙县等10个县,都在三明境内。 1933年7月至1934年2月,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赤化了永安、大田、尤溪等地,,新辟了大片苏区,三明全域都成为中央苏区。 三明是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红军五次反“围剿”,都跟三明密切相关,第一次是筹粮筹款扩红之地,第二次是决战决胜之地,第三次是决策之地,第四次是指挥中心,第五次是中央苏区东北门户的重要屏障。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时,毛泽东同志盛赞包括宁化、建宁、清流等东部县为中央苏区“东方好区域”。三明是中央苏区“扩红补给”的重要地区之一。 三明还是当时红色军队的重要活动区域和主要集结之地,三明苏区人民每年为中央苏区政府和红军募集“千担纸、万担粮”和数十万钱款,提供了有力的兵源、粮源和财源保障,特别是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始终走在中央苏区县前列,共筹集粮食950多万斤、钱款近54万元和大量被装支援前线,组织了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后勤保障任务,受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多次表扬,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近6000名宁化籍红军血洒长征路 韩京京接受记者采访 李晨曦 姚兴榕 摄 开国中将韩伟之子韩京京接受记者采访。韩伟曾任红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团长,而他手下的战士则多是闽西子弟。韩京京告诉记者,当年父亲就是在这里带领着6000名年轻的闽西子弟踏上长征之路。 宁化县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68年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注释:“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当时三明全市参加红军达3万多人,长征途中,三明籍红军指战员大都编入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 原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陈端(右一)接受记者采访 李晨曦 姚兴榕 摄 “当时宁化县有13700人加入红军,其中6000多人参加了长征。”原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陈端告诉记者,这6000多宁化籍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仅剩58人。“目前登记在册的烈士仅3301人,另一半成了无名英雄。” “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陈端演唱当年扩红宣传时的歌谣《割掉髻子当红军》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1930年元月 毛泽东在宁化写下这首 《如梦令·元旦》 而今的红土地 三明儿女接过革命旗帜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全力推进新三明的建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